移动应用尝试“软硬结合”谋变现,或许是一个伪需求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在798尤伦斯艺术中心,金布斯穿着藏蓝衬衫牛仔裤,模仿乔布斯的语速,走位,甚至是there’s one more thing的PPT风格,介绍了一款和苹果设计感很像的空气果。一切都很美好,无论是千人级别的会场规格,还是开场那段小清新的视频。除了,那令人望而却步的价格。

“智能硬件在不公布价格之前,都是好的,都是有用的…”,某网媒高级编辑会后发微博吐槽。

大屏幕显示999元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在下面喃喃“太贵了”、“不就一个监测仪吗?又不能改善空气”。尽管金布斯在事后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999元是成本价,“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是希望多烧点钱让这个价格再低一些”。有媒体问及是否担心市场难以接受这个定价,墨迹团队表示,“我们的基本定位是中高端用户,应该不会太计较200-300的差价”,“我们也会面向企业级用户,可以将空气果放在办公室、餐馆等地方,企业用户应该也不会觉得这个价格太贵。”

这个意思,似乎了解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中上游阶级以及企业才可以享受的权利。

关键是,谁会买一个不能净化空气的检测仪?

空气果的样子不难看,产品设计、活动策划和推广相比都烧了不少钱,然而问题是,重金砸出的东西不代表用户一定买单。

暂且撇开准确性不谈,Will u pay for the given information? 你是否会为了知情权付费, 花个千八百去看看你家是不是PM2.5爆表,你今天走了多少路,或者是你昨晚是不是睡不好?

付费是肯定的,毕竟它数据量化了客观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规划生活。问题是你愿意花多少钱去获得这些已知信息。目前这些听起来很酷炫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仅仅是对已知现实的数据呈现,并不提供解决方案。另外,这些设备均价值不菲,目前仅部分极客、IT爱好者、小土豪可以小范围尝试,离规模生产减少平均成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再说,即便是监测数据也未必可以保证准确,产品逻辑上也有不少槽可吐。

 

那些不靠谱的手环们

前段时间,一小伙伴和我吐槽他的Jawbone。Jawbone测算睡眠时间时需要睡前和醒来各按一次手环上的按钮。有一次他醒来忘记按,同步数据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睡了23小时。况且,一般关心睡眠质量的人,多半有点失眠倾向,试问失眠的人怎么知道自己何时入睡,又怎么可以在快睡着的时候惊醒按一下按钮呢?Jawbone目前售价在1000-1500元不等。

以“和乔布斯有恩怨”的创始人为噱头宣传的misfit shine,在进行不同运动的时候要记得三击手环切换模式,不支持酷炫的唤醒模式,对运动的统计比较粗糙,仅显示运动项目和持续时间。然后,这个手环要799元。

而国内较为平价版(499元)的咕咚手环,在其产品页面是看不到评论的,只有购买后才有权限看其他用户对手环的评价。页面上仅有点赞数,甚至看不到卖出多少个。遮遮掩掩的背后尽是对现阶段产品的不自信。(这边丢个关于各手环手真人肉测的延伸阅读,对兴趣的人请猛戳: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38202

 

 

鸡肋数据不知道也罢

墨迹天气的空气果除了不可穿戴(额,室外版算是可以给建筑穿戴吧)以外,所实现的功能和这些手环们无异。但问题是,生活中的每一项数据都是你必须要知道的吗?或者说,是不是真的有为这些数据开发一个硬件载体的必要?

这些数据过去就一直存在,只是缺少一个媒介将它表现出来。现在的智能设备帮数字呈现了睡眠时间,运动卡路里,空气温度。只要你想,甚至可以数据化每栋楼的楼龄,每棵树的树龄,阳光强度,风的力度,一切数据化的概念都很酷炫,so what? 我知道这些数字以后所以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每天可以处理以及记录的信息是有限的。碎片化信息已经过剩,我们需要的不是让人焦虑的已有信息,而是根据客观情况提供解决方案。

互联网时代信息被移动化,数据化,碎片化。我们接触信息的手段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需要人们去分辨有效数据和垃圾数据,有些信息是你必须获取的,你要知道商品的价格,自己的体重,时间,好让你去合理控制支出、饮食、安排约会。

告诉你每天睡了多久,走了几步路而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设备,真的值得为他付1000元买单吗?

 

软硬结合所产生的伪需求

可以说,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是一种伪需求。由于一些创业app(也就是PC时代我们所说的软件)难以实际落地,手拥上亿用户量不知道如何变现,也迫于投资者压力,应运而生的硬件。为了实现软硬结合而软硬结合的硬件,实现了很多酷炫的效果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去年移动应用创业项目扎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以后,社交、工具、搜索、天气、打车等几大工具领域的布局都尘埃落定。然而,各个垂直行业的大头在手拥几亿用户以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在移动端找到很好的变现方式,于是只能形成于天际,回归于尘土,纷纷尝试是否可以开发出软硬结合的商业模式,将线上的用户转化为线下用户。

目前的智能产品给投资人画的大致是这样的饼:该产品满足各种神奇的需求,能带来很多用户,我可以通过云端存储他们的数据,然后挖掘其中的价值,未来有无限可能等等等等。

再说回空气果,官网描述为,“一键体检,即可以了解家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PM2.5等”,这些功能完全可以植入空调,在空调显示屏上展示,真的需要再额外添置一个设备吗?

墨迹的合作伙伴是美的,空气果的研发倒可以直接为美的今后的智能家电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海尔其实也私下推出了类似产品空气盒子,售价据说比空气果还便宜300-400元呢。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