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人工智能领域有浮躁氛围,有些企业借此炒作股价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无论中美,全球许多国家都对AI充满了憧憬与渴望。人们坚信,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到来。人工智能是当前人类所面对的最为重要的技术社会变革,可谓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的第二次技术社会形态在全球的萌芽。

但是,站在新世界起点,我们也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情形,作为见证过互联网发展热潮的人,不免会发现现在的AI领域像极了当年的互联网在1998年勃兴两年后又遇到寒冬的情形。近年来AI厚积薄发,主要因深度学习获得了突破,创业和投资由此情绪高涨。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冷静的认知。深度学习仍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其商业化之路还很长。

无独有偶,就在今天“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传达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是‘产业AI’。

与此同时胡晓明也阐述了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并提出 “AI for Industries”(产业AI)的理念,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将是“产业AI”

这跟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Jordan认为的观点一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真正称得上“智慧”还为时尚早。“现今的我们并非出于一个人工智能的神奇大爆炸时代,我们可能还要花上上百年时间,才能把这座高楼建起来。”

多个场景已推出ET大脑“产业AI”方案

阿里云总裁 胡晓明

阿里云总裁 胡晓明

据钛媒体了解,目前阿里巴巴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已经推出ET大脑等“产业AI”方案,这些能力、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通过阿里云服务于各行各业。

众所周知,现阶段AI发展的核心就是数据,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数据,就有可能推动行业的变革。现如今,在金融、零售、物流、制造以及医疗等多个行业都呈现出AI深度渗透的趋势,就阿里云而言,目前已经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已经推出ET大脑等“产业AI”方案。

就在今天,阿里云再次重磅发布“ET航空大脑”,以首个落地首都机场的ET航空大脑为例,用运筹优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分配停机位,可以在50秒内刷新首都机场1700架次航班的停机位安排,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相当于每天有20,000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帮助乘客节省5000个小时,大大提高航班中转效率,从而降低延误率。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表示:“ET航空大脑希望为机场调度员分担工作压力,提高机场周转效率。未来ET航空大脑将继续为航班智能恢复、机场地勤人员调度、航空公司航线规划等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打造智慧航空。”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 闵万里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 闵万里

事实上,首都机场不是阿里云智能调度落地的首个场景。早在一年前,饿了么就已经采用阿里云来调度180万骑手。

而在该次大会上,除了面向航空,还有面向金融行业的ET金融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这些行业,能够极大地提升该行业的服务水平。

ET金融大脑可辅助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对贷款、征信、保险等业务的智能决策与风控监管。在南京银行,ET金融大脑使得54%的贷款申请者可免去人脸核验和视频核身,减少重复验证打扰。

在产业AI的实践中,阿里巴巴不断得到行业的认可: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阿里云ET城市大脑在列。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云ET大脑摘得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

中国的产业AI,比国外有更大的空间

相比商业光环,阿里巴巴在AI上一直较为低调。胡晓明表示,“在产业AI的道路上,阿里巴巴说的最少、做的最多、跑的最快。”而对于“产业AI”,胡晓明称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有三个判断是:

第一,必须要有场景驱动,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为这个社会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

第二,在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是有足够的数据来驱动AI能力的提升;

第三是否是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支撑我们的算法、深度学习可以发生。只有三个场景同时具备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会有价值”。

在他看来,过去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AI也不例外。未来AI要深入各行各业,去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环境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才能引领真正的产业革命。

“过去第三产业靠着互联网发展起来了,人工智能是比互联网更大的技术红利,它也要深入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去定义和解决中国经济最根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产业AI,比国外有更大的空间。”

(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徐有伟,编辑/曹天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