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从杂志书到“日本控“们的商业社群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创业者说”,最有钛度的创业者故事)

距离《知日》创刊已经过去四年。

日本控们一定对《知日》杂志书不陌生,知日品牌从一诞生就立志做“国内唯一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出版方式是MOOK,即杂志书,将杂志(magazine)与书籍(book)合二为一——郭敬明的《最小说》、张立宪的《读库》均属此类。

《知日》从之前的两月刊发展为现在的月刊,每期围绕日本文化与艺术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解读。

问答网站和社交网站上对于《知日》的评价事实上分了两个极端。粉丝群体每期追买,但也被另一部分用户诟病“内容浅薄”。

在钛媒体编辑看来,《知日》的每期主题或多或少都戳中部分日系重口味小清新们的萌点,从创刊的《知日·奈良美智》开始,《知日·铁道》《知日·猫》《知日·禅宗》《知日·森女》《知日·明治维新》《知日·偶像》等彰显日本文化独特之处的主题成为吸引人们购买的第一要素。

而我们采访前最好奇的是,一个对日本“并没有强烈兴趣”的出版人为什么会开创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

苏静的回答是“这是一个可以长久做下去的选题”和“部分的阴差阳错”;当我们一边唱衰纸媒、一边佩服还有人在坚持做纸质书时,苏静却总结为“书只是一个衍生品”。

或许我们可以开始重新认识《知日》这个品牌,重新思考“书”的概念。


《知日·森女》

《知日·森女》

为什么从日本开始?

其实很简单,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暂且称为“日系人群”,绝不只是一小部分。

在知乎上,“日本”这一话题下的问题有1.7万个,5.4万多关注者,还不包括“日本动漫”“日本历史”等其他话题。而“移动互联网”话题下的问题也不过1.5万个,10万关注者——日本这个国度聚集了我们大量的好奇心。

2011年还供职于老东家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的苏静创办了《知日》杂志,理由很简单:

选择日本是因为日本可以介绍的东西比较多,在当时是亚文化,但是这个亚文化有稳固的粉丝群,可以做得比较长久。

“但是最初想做的并不是杂志,而是一个网站。”苏静告诉钛媒体,“2010年,我提了一个商业计划,想做一个中国探索世界的网站,因为我发现各国都有留学BBS,却比较分散。但当时自己所在的传统出版公司比较保守,这个计划被否决了。所以我想,要不就挑一个国家做杂志吧。”

从网站回归杂志书,很容易把导致图书做成简单的信息聚合与文化介绍,《知日》里文章水平的参差不齐让一些网友已经忘记去吐槽排版的随意,但主题的有趣和相关刊物的缺乏让《知日》在日系人群中一度颇受关注。

无论是像喜欢禅宗的乔布斯这种推崇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的人,还是动漫、cosplay爱好者这种痴迷于日本当代流行文化的人,都可以是《知日》的受众。无法满足深度阅读需求的《知日》成为日系阅读里的“大众读物”,曾策划过“袁腾飞”等畅销书系列的苏静对选题的把握很到位,《知日》的每期销量也有5-10万。

就在已经出版了4本杂志书后,2012年,《知日》项目停了。起因是苏静感到各方面环境“受阻”,决定裸辞。

苏静的贵人是来自中信出版社的一位分社长。停刊几个月后,这位贵人找到苏静希望他继续做《知日》,当时的苏静也没有其他创业项目,就答应了中信出版社。

最初《知日》的整个编辑团队只有两个人,每一期杂志内容中约稿占到70—80%。直到现在,苏静的团队中负责《知日》内容的编辑也只有几个,因为“书只是一个衍生品,而衍生品可以很多”。

《知日》主编 苏静

《知日》主编 苏静

横向复制《知日》,杂志书从1本到6本

《知日》从2011年创刊至今的四年时间里,曾一度停刊,去年又现停刊谣言,杂志书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品牌的力量如何塑造,模式的探索成为整个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四年,诞生于2009年的微博经历了由盛至衰,起始于2012年的微信公号成为新兴的内容传播力量。人们在移动端不仅只看碎片化的快餐内容,深度长文的阅读与传播也在移动端兴起。

这个时候,继续依靠杂志书寻求变现似乎越来越困难,模式的创新成为苏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9月,苏静开始在中欧商学院读EMBA。在这个期间他重新思考了出版这门生意,他觉得“只做内容不够了”,应该尝试深度垂直去做日系人群的服务,比如选品——选择优质商品通过知日品牌去销售。

然而,调整没多久,苏静就看到了百度和阿里在日系商品跨境销售中的尝试和失败。百度和阿里的实践让他看到市场的两面:潜力和困境并存。2010年,百度与乐天合资成立B2C网站“淘日本”;同年6月,马云和孙正义合作,淘宝网和软银控股的雅虎日本成立中日跨境电商平台。但由于关税、物流和之后日元飞涨等原因,两者均以失败告终。

连巨头公司都难以突破,跨境购物确实是一块“不好啃”的蛋糕。苏静再次对业务做出了调整,擅长内容的他决定放弃深度垂直,先不集中做选品,而是横向复制《知日》模式。

所谓复制,就是再做几本杂志书,后来知日团队又孵化出《食帖》、《日和手帖》、《猫山狗海》三个杂志书品牌,这三个品牌的官方微博累计粉丝数量已经超过60万。除此之外,还有《知中》和《脑洞》两本杂志书正在策划中。

苏静对这六本杂志有着不同定位。《日和手帖》是“一个有关日系生活方式的MOOK”,目前已出版了4本杂志书。“日和”,指好天气,美好的; “手帖”意思是记录本。从早餐、手帐、音乐里体现出一种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非常贴近日本文化。苏静告诉钛媒体,目前《日和手帖》已经有四名签约设计师,设计成品在淘宝上的知日store售卖。

《食帖》和《猫山狗海》抱住社交媒体两大流量之王——“美食”和“宠物”的大腿。《食帖》侧重于关于食物的生活方式,介绍食材、料理等,同时也在介绍美食中推销一种慢与享受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食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一众。支持者爱到骨髓,称其“不是告诉你brunch(早午餐)怎么做怎么吃,而是倡导一种生活的态度,看看全球各地的人都在怎么吃brunch,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如何体味平凡的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生活的品质,看完都觉得自己逼格都提高了;相反,对这本杂志书的内容和排版吐槽的也大有人在,“装”、“翻翻还可以”等评论在豆瓣的评论中占了大多数。

尽管褒贬不一,但美食这个话题本身具备极强的传播属性,让《食帖》在微博和微信公号中的内容广泛传播,阅读量非常可观。

另外一本杂志书《猫山狗海》则致力于“ 构建猫·狗·人类美好关系”。不过,目前该系列只出版了一本,是《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的别册,记录了85后演员张辛苑与家里11只猫的故事、拿手的“沥青料理”,以及作为一名电影演员的情怀与梦想。《猫山狗海》官方微博发布的招聘启示依然被置顶显示。

为什么《猫山狗海》专注在如此小众的领域?据了解,《知日·猫》是《知日》系列里销量最好的几期之一,或许是原因之一。

对于还在策划阶段的《知中》和《脑洞》,苏静有更广阔的想法。他认为《知日》在内容方面存在天花板,主要内容将聚焦文化艺术向前延展,却无法伸出更多触角;而如果着眼在中国,自由度则更大。在苏静的设想中,《知中》是给一般大众做的书,给那些“以为自己了解实际却不了解中国”的一般大众提供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有多少,有多少人对自己的祖国仍存在快餐式或养眼型阅读需求?

《日和手帖》

《日和手帖》

“定位为商业社群时,书可以是一种衍生品”

《知日》等杂志,大多内容本质上是一种整理。通过特定话题的梳理,试图阐释与我们生活有所差异的外来文化。

杂志书MOOK形态,最早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作为女性杂志的别册或增刊,是有大量插图和照片的生活实用类刊物。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数据,1995年至2005年,杂志书从4652种增加至7859种,但单期的销量却呈下降趋势,按内容分为“作为杂志的增刊和别册,与杂志内容一致”“聚焦同一主题的书刊系列”“和书籍一样”三大种类。目前,大部分杂志书都只流行于小众群体间,使用出版社的书号而不是杂志号。

九夜茴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每一个走文学路的人都会有做一本杂志书的梦想,因为它和独立写作的感觉不同,它是一个平台。”

在国内,人气最高的杂志书是郭敬明的《最小说》(之后由杂志书改为杂志),自2006年创刊起每期发行量超过100万——是中国最畅销纯文学期刊的10倍。此后陆续出现的杂志书品牌包括2011年的《知日》、南派三叔主编的故事杂志书《超好看》等。但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杂志书停刊,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凉水。

如今杂志书依旧在文青群体中发酵,怎么存活成为杂志书面临的共性问题。苏静告诉钛媒体,“目前我们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卖书,《知日》每期可卖出5-10万册,《食帖》大概5万册。其次是知日store上售卖的选品,然后是部分广告。”

苏静认为书是一个很宽的概念,不过,“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在做商业社群时,出版和书都可以是品牌的一个衍生品。将来杂志的销售会是一个大盒子,里面有各种周边,书仅是其中一个。”

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一种用内容连接用户的衍生品模式,被概括为“书+视频+社交”。

在优酷上,《知日》出了18集的记录短片,每期邀请一位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录制十分钟以内的脱口秀。“秋叶原,女仆店及其它”播放量最高,达35万。

新媒体和纸质书也是相辅相成,都是品牌的衍生品。就在1、2年前,可能几乎所有人还是通过杂志书才认识《知日》,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是通过微信和微博的公共账号认识《知日》《食帖》和《日和手帖》。

由于目前的传播平台具有局限性,团队正在外包开发基于杂志书品牌的APP。

苏静在和一些日本艺术家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愿意来中国发展,因为“在中国,好的东西很贵。”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西是好的,于是《日和手帖》请他们来制作好的东西,提供几百至几千元一副的原版画作销售服务。淘宝的知日store上已经设有“Gallery”专区,出售诸如东京漫画家驾笼真太郎的漫画真迹(定价600人民币),目前卖出十几张。

关于“知日”这个品牌,苏静花了四年多时间去尝试,如今,视频、微博官方、微信公号、签约艺术家、选品售卖......都成为知日品牌的衍生品,杂志书也成为衍生品的一种。不过,眼下来看,怎么让这些花了不小的代价生产的内容实现溢价,依然是待解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知日品牌还是为中日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的。日本NHK电视台曾对《知日》有过报道,传递了一个积极信息“中国有那么多人喜欢日本文化,还有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杂志书”。(本文首发钛媒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