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6 真的来了,10月10日预定,17日正式上市,5288元起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iPhone 6

【钛媒编辑综合】9月30日消息,就在工信部官方微博刚刚宣布已为iPhone 6发放入网许可后不久,苹果就宣布,从10月17日(周五)起,通过苹果在线商店、零售店、三大经销商零售店扩大网络以及苹果授权经销商在中国销售iPhone 6和iPhone 6 Plus。

“我们非常高兴通过在三大运营商的发售,将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带给中国客户,”苹果CEO蒂姆·库克表示,“iPhone 6和iPhone 6 Plus支持TD-LTE和FDD-LTE网络,用户可以访问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的高速移动网络,获取极致体验。”

iPhone 6分为金色、银色和太空灰,16GB机型的建议零售价为人民币5288元,64GB机型为人民币6088元,首次推出的128GB机型售价为人民币6888元。

iPhone 6 Plus分为金色、银色和太空灰,16GB机型的建议零售价为人民币6088元,64GB机型为人民币6888元,128GB机型为人民币7788元。

从10月10日(周五)起,用户可以通过苹果在线商店预订。从10月14日起,用户可以预订10月17日(周五)在苹果店内取货的iPhone6和iPhone 6 Plus。

 

今天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官方微博刚刚发表博文称,目前iPhone 6手机产品进网许可已经核发。而在本月12日,苹果公司已经有四款型号的iPhone 6及iPhone 6 Plus获得了3C质量认证,如此两证齐全,iPhone 6及iPhone 6 Plus随即可以上市。

官方微博还表示测试审查发现,iPhone 6确实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提醒用户使用各类智能手机时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隐私。

关于隐私问题,工信部发文称委托国内信息安全权威检测机构对iOS系统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检测表明三个后台服务程序存在被利用的可能性,可能方式包括:一是第三方可通过互联网控制用户授信的计算机(用户同意信任并与手机连接的计算机),利用三个后台服务程序获取与之相连接的手机等设备上的用户数据。二是设备维修时维修人员可通过三个后台服务程序接触用户数据,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而基于此事,工信部称已约谈苹果公司,提出了相关安全管理要求。苹果公司向工信部提交了正式材料,表示这三个后台服务程序为诊断工具,“不允许苹果公司在没有用户同意的前提下介入任何信息,”同时,“已经在iOS 8中采取了措施,允许用户清除已授信电脑的名单列表,从而使恶意使用诊断工具变得更加困难,”“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承诺“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后门’”,并且“永远不会”。

 

以下是通知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为iPhone6手机产品发放进网许可

近期,苹果公司为iPhone6手机产品提交了进网申请,经电信设备进网检测机构测试和我部审查,相关产品满足进网管理要求。根据《电信条例》有关规定,我部依法定程序在法定时限内为苹果公司申请进网的手机产品核发了进网许可证。

审查期间,有媒体报道苹果iOS系统的三个后台服务程序存在泄漏个人隐私风险,有被恶意利用的可能性。我部对此高度重视,委托国内信息安全权威检测机构对iOS系统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检测表明三个后台服务程序存在被利用的可能性,可能方式包括:一是第三方可通过互联网控制用户授信的计算机(用户同意信任并与手机连接的计算机),利用三个后台服务程序获取与之相连接的手机等设备上的用户数据。二是设备维修时维修人员可通过三个后台服务程序接触用户数据,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我部就此事专门约谈了苹果公司,提出了相关安全管理要求。苹果公司向我部提交了正式材料,表示这三个后台服务程序为诊断工具,“不允许苹果公司在没有用户同意的前提下介入任何信息,”同时,“已经在iOS8中采取了措施,允许用户清除已授信电脑的名单列表,从而使恶意使用诊断工具变得更加困难,”“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承诺“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后门’”,并且“永远不会”。

我部高度重视智能手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将不断强化手机产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智能手机产品的进网安全审查和获证产品的监督检查,如发现相关企业存在违反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行为,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各相关生产企业应切实保护用户知情权,持续提升产品的安全水平,快速响应和处置产品的安全事件,履行保障用户权益的责任。在此,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提高防范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