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的互联网化路线图:实用主义至上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中国联通互联网思维充满了实用主义哲学,他并没有系统性和体系性的提出一套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信行业的方法论,而是自始至终就以寻找“差异化”为目标,对新兴的互联网事物,采取了极为开放包容的姿态,给予积极的拥抱。

以至于在整个3G时代,中国联通嫣然成了电信运营商中,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改革派,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用他的竞争伙伴们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度主导了用户口碑的中国联通,随着微博火爆,其员工在社交话题领域独领风骚,从不缺席行业重大话题,甚至主动引爆论争,一时间颇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境。

时间指向2014年,意境略有小成的中国联通却陷入的沉寂,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亦是波澜不惊,寻找差异化依然是战略的主要诉求,与中国电信体系化的互联网思维相比,万年老二却心永是第一的中国联通,这个互联网思维的“实用主义圣徒”能否迎来4G的第二春呢?

让我们来系统的梳理下中国联通已经向外界展露出来的互联网化运营商的战略架构,拼接碎片化的信息,给诸君一个完整的全景。

一、中国联通移动宽带一体化的互联网思维路线图

“差异化优势”——这五个字是理解中国联通实用主义哲学互联网思维的关键。作为处于行业第二的电信业公司,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早已经为其提出了清晰的建议:差异化。

对于中国联通而言,体现在市场的竞争行为上,则是一定要制造与竞争对手的不同,比如在拿到混合组网试点许可之后,其开始大力宣传“双4G”。很多人认为万一竞争伙伴伺候也拿到了岂不是亏了?如果你立即差异化优势的定位,其实你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他只是为了不同而不同,尽管看起来很短视。

在其财报的形势分析中,中国联通说:“将继续巩固和不断创造差异化服务优势,主动适应变化,紧紧抓住机遇,推进公司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所以,中国联通的互联思维路线图,依然奉行的是能带来“差异化优势”的实用主义原则:竞争伙伴,尤其是中国移动做不好,不敢做,不能做的,要优先做。

第一:互联网渠道是中国联通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的重点。其认为在“全业务电子商务方面积累的丰富运营经验,是中国联通能够4G时代“继续巩固和扩大”差异化优势的重点之一。

笔者注意到,关键词有两个: “线上线下一体化”和 “沃易购”。 沃易购是一个面向中小渠道的B2B平台,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的定位。以互联网为实用工具,“拓展新型互联网服务渠道”。

第二:探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双赢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被中国联通视为寻找差异化的另一个重点。对于中国联通来说,这意味着其已经彻底了放弃了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内容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意愿。

尽管在其最新的财报中,中国联通依然发誓:加快研发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型应用服务。但是公众并没有看到其实际的行动。各地的产创部门也已经沦为互联网产品营销部门,产品创新四个字徒有虚名。

这暗示着中国联通极有可能走向应该运营商O2的纯管道运营商的道路。

第三:互联网是中国流量经营的核心工具。在最新的财报中,中国联通声称在流量经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经验一说,其核心所在是在3G时代中国联通开放的拥抱微博、微信以及与互联网公司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尽管中国联通提出来要“加快推进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运营体制改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改革创新,但是与中国电信相比,其并没有提出具体而微的方法去实施,还处于一个口号宣示的状态。不过实用主义的工具哲学不言而喻。

二、中国联通互联网化运营的基础设施

中国联通的互联网化运营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互联网渠道、集中化的IT系统、智能管道和中小渠道集中管理系统。

互联网电子渠道是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也是中国联通为数不多的能够坚持不懈推进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一直持续优化10010.com电子渠道,已经开始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变。

在中国联通2010-2014年企业发展战略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建立面向全业务营销服务功能的强大电子渠道”。

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联通电子渠道采用一级架构、三级运营体系,从而实现了既全国统一,又满足了分公司个性化、本地化需求。其中,建设维护是以总部为主,分公司参与和配合并做好落地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和本地客户服务。

在4G时代,中国联通宣称要:利用互联网电子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有效提升了销售服务能力;

沃易购平台是中国联通在渠道互联网化方面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定位是: “集中化、扁平化、透明化和端到端”的全流程互联网化的经营管理体系。这也是落实线下线下一体化的关键平台。

与中国电信的综合平台不同,沃易购本质上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一个“全天候终端B2B交易生态圈”。通过交易信息的集中化,为买卖双方实现规模经济。

在智能管道方面,中国联通已经部署了TCC策略,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效率,并且能够提供差异化的计费服务,满足移动互联网个性化计费需求。

WO+体系,是中国联通实现能力的共享,大数据的挖掘、开放和产品内容的聚合提供智能管道服务,也是为开发者提供的开放的体系。

按照中国联通的思路,wo+体系是以能力开放的方式,聚集庞大且离散的合作伙伴,使其参与产品创新、业务开发和营销创新,提供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2014年,中国联通在大数据平台方面有所突破,是中国联通试图建立的与互联网公司差异化合作的关键平台之一。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前期的采集和基本分析平台已经建成,中国联通将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生态系统。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联通的大数据平台到目前朝开放式大数据服务平台迈进四个阶段。在2013年年底,中国联通就已经初步建起了混搭架构的大数据平台,进行统一运营与统一服务;同时在大数据应用层上,通过对1.3亿的3G/4G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打上用户标签,开发了第一款大数据产品——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标签1.0,开始为十几个省公司提供标签数据,这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与维系的根据所在。

三、互联网思维的机制保障和创新

产品创新部、电子商务部和创业投资投资公司,在组织机构层面,形成了中国联通机制保障的三驾马车。

而这其中,作为差异化战略核心依托,在2012年组建的电子商务部目前看上去已经是三驾马车中的核心部门。他也是是中国联通在互联网思维上,执行力比较彻底的一个部门。

电子商务部脱胎2008年行业重组时组建的电子渠道中心。宗新华曾经对外公开表示,中国联通目前已建立了从总部到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营体系.

创业投资公司是中国联通试图通过资本运营,获取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布局点。其:以创新孵化为基础,为投资平台为工具,通过建立创新孵化服务+投资平台的模式,培育创新市场,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创新性人才。

。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总经理李红五曾经有过对联通移动互联网的策略的解读:产品聚合、智能营销、能力共享、智能管道成为成为联通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

随着中国联通在事实上放弃了自主创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战略,产品创新部已经将逐渐的没落和式微已经不可避免。在2013年最为突出的工作,即所谓私人流量定制。

这也其实中国运营商的通病,转型自数据业务部门的产品创新,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研发上,发自己已经无事可做。

四、中国联通在业务和营销层面典型互联网化行为

在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尤其是把互联网嫁接到自己的业务和服务上,为我所用,中国联通事实上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最值得欣赏的中国联通的微信沃卡。在当年微信收费的风口浪尖,中国联通逆势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开与微信合作之先河。

随着微信的红包火爆,在流量经营上,推出流量红包,也首开与中国联通,并引领了行业风向。

在细分市场,其 “流量+第三方应用”定向、后向流量资费模型的差异化产品,大流量包产品,尤其是在积极探索与OTT产品新的合作模式,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定向流量,推出的WO+视频和WO+音乐等定向流量产品,都可以值得称道。

在营销层面,开展的新产品线上首销、预售以及节日促销等活动,尤其是在借势社会话题热点引爆流行方面,中国联通也多有积极尝试。

联通产品创新部在沃流量的业务上则实现了私人定制。所谓的私人定制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访问内容的范围区分,一种是按照购买规则区分。

去年的双11和双12期间,阿里巴巴和中国联通就进行了后向流量合作,用户在购物期间产生的流量都由阿里巴巴买单,期间流量同比增长了19倍。”李红五说,“合作伙伴和联通合作,可形成自己的私人定制流量业务。今年联通还将更好地推广这项业务,争取跟更多的伙伴进行合作

对于开拓行业流量收费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在火爆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国联通与百度推出“沃百富”理财产品。

在服务方面,中国联通的微信公众账户的运营成效斐然,据联通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1日,中国联通微信公众账号的关注用户已突破200万。自上线以来,累计提供业务类型近70种,业务查询近500万笔,客户服务支撑近400万笔,业务办理近50万笔。

五:中国联通:互联网实用主义的圣徒?

对于中国联通来说,互联网不是他的敌人,也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的朋友,更是实现差异化优势的源泉之地。

秉承商业创新和服务好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对中国联通意味着一块一望无际的,等待收获的农田,他就像一个老农,望着满地的庄稼,心满意足。

尽管这些庄稼并不是他的。但是他显然认为,只要他愿意,是可以从这些庄稼地里获得一点收获的。

一个实用主义的圣徒,这就是中国联通,短期、功利、实用。

注:本文是互联网思维运营商综述系列第二篇,第一篇盘点是《中电信互联网思维:化蝶还是虫化》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