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博富豪榜,看中国互联网斗传统江山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王健林马云

阿里巴巴IPO在即,其最新披露的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移动端收入达到24.54亿元,同比增长的幅度高达923%,占总营收的比例达到19.4%。这可能是阿里巴巴在IPO之前给华尔街最惊喜的部分。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尚未上市,马云已被认为是中国首富,而第二的马化腾、第三的李彦宏、第四的王健林正在合伙做电商打造全新的O2O模式。

 

互联网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商业奇才”马云终于被成为中国首富,其实并没有什么悬念。因为很多人都曾预计,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将会正式成为中国首富,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挑战李嘉诚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地位。

按实时更新的彭博亿万富豪指数,马云的净资产为218亿美元,位居世界亿万富豪榜第35位,其资产包括7.3%的阿里巴巴集团股票,以及支付宝母公司将近半数的股权。前者正在筹备的IPO可能创下美国的历史之最,后者则是一项独立的网络支付资产,之前并没有计算在他的净资产内。

而且,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位居中国富豪榜第二位的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其财富为163亿美元,比马云少55亿美元,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则位居第三,净资产为158亿美元。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位互联网时代的风云人物,成了中国富豪榜的三甲,这无疑是个看点。

再者,按彭博亿万富豪指数,万达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健林,以147亿美元的身家,位居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第75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其身家是115亿美元,位居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第106位;京东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强东,其身家是94亿美元,位居这一排行榜第137位。这就是说,世界最靠前的中国内地亿万富豪,只有万达的王健林多少与房地产还有瓜葛,其他五位富豪都来自互联网与实业界,而非来自房地产业。

在彭博富豪榜上,房地产业的中国富豪们差不多“全军覆没”,这是个好消息。一方面,这说明房地产业主导甚至“绑架”中国经济发展的荒诞历史总算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为代表的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富豪们开始引领时代潮流,这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引领美国发展潮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或也说明中国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大飞跃已经开始成为现实。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弯道超越”,越来越多的科技巨人将会涌现出来,成为富豪榜的“新贵”,而当年曾经叱咤风云的房地产业领军人物乃至于“煤老大”们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段荒诞历史的绝妙注解。(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可见钛媒体此前文章《在中国,互联网经济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

 

传统企业正在走下坡路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电商冲击市场,加剧竞争,对经济发展有害无益,赢得不少喝彩,更多的人则报以嘲讽。而“电商未必便宜”、“叫好不叫座”、“实体零售无惧电商”等观点也屡见于网站报端。

根据公开的资料,上半年,一半以上的商业上市公司营收下降,近1/3的盈利下滑,客流减少、销售下滑、盈利下降已呈常态,不少知名企业陷入巨亏,零售行业的困境愈演愈烈。

虽然这种困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电商带来的分流显而易见,毕竟它已经占到1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且以数倍于实体零售的增速继续成长,而大部分实体零售则面临着巨大的防损止跌压力。

尽管大多数电商都在亏损,少数盈利的也“薄如刀片”,像阿里那样赚大钱的属凤毛麟角。但诡异的是,即使像京东这样从未盈利过的电商,各路风投资本也趋之若鹜。

5年前,实体零售业还欣欣向荣、购销两旺、“长声一片”,下降、亏损、关店则十分罕见;而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逆转。上半年,能保持个位数增长的企业已属罕见,营收下降、盈利下滑甚至亏损、关店都变得非常普遍。

在实体店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电商却依然高速发展。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同比增长30.1%,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约1.1万亿,同比增长33.4%。也就是说,未来数年,电商的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而实体零售的占比还将进一步降低。

现在主流的看法是,电商与实体零售不是竞争而是竞合关系,未来会融合发展,形成“店商+PC端+移动端”的全渠道经营模式,顾客无论在哪个环节,都能获得一致的服务与体验。于是,线下的纷纷触网,线上的争相落地,王健林与马云的亿元之赌无疾而终,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之赌也似偃旗息鼓。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零售企业都会自动走上双线融合的全渠道发展道路。事实上,这种转型非常艰难,就连苏宁这样的巨头也陷入了转型的困境,银泰、天虹、大悦城等明星企业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但至少在现在还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更多的实体零售企业来说,电商的持续烧钱、智能化、信息化的巨大投入、各个环节打通整合的复杂技术、精准化管理所需要的大数据,都是难以迈过的门槛。

据有关数据统计,已公布中报的63家商业上市公司,销售总额同比下降0.83%,全国知名的企业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当前,制约零售业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无一消除,经济增长温和增长已成长期趋势,“三公消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放松,人工成本、资金成本、营运成成本的增长也没有逆转的迹象,未来的发展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严酷,并从一二线城市逐步向下传递。对那些持续亏损、盈利无望的企业,可能无法走出这个“冬天”。

在经历多年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发展之后,在延续多年2位数增长、几乎躺着也能赚钱的美好时代之后,零售业正在向一个精细化、智能化时代迈进,它的门槛可能变得很高,决非有一间房子就能开一家商场;它的集中度可能大幅提升,那些没有规模优势、连锁优势的企业可能难以立足;它的盈利可能变得更加艰难,稍不留神,几个点的净利可能变成负数。未来的零售市场,必将是全国性连锁企业、区域性龙头企业的天下,它也许不会像电商市场一样由少数几个巨头垄断,但企业的数量决不会像现在这么多。

 

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该如何挺过去

未来也许很美好,但你至少要活过今天,才会有明天。对众多实体零售企业来说,当前的第一要务是活下去。

只有活过冬天,才能迎来春天。但“过冬”决不是冬眠,你可以战略收缩,可以放缓节奏,但决不能无所作为。

在这方面,国美电器的做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它从持续亏损到上半年盈利6.9亿,增幅115.2%,核心财务指标连续6个季度超同行业水平,堪称实体零售转型逆袭的经典案例。国美不炒作,不玩概念,低调务实,专注于供应链打造,聚集于扩销增长、成本控制,扎实努力终获成功。

实体零售该如何作为?据笔者的观察与思考,似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要么“大而全”,要么“小而精”。 “大而全”,就是优先发展商业综合体项目,依靠庞大的体量、丰富新潮的业态、吃喝玩乐购娱“一站式”体验吸引客流、聚集人气;“小而精”就是发展便利店、专业店,如王卫的乐城超市,就是一种思路。

电商不可能彻底打垮实体零售,因为人是实体的,生活也是实体的,没有人可以完全地生活在网上。人们的生活中免不了逛街、休闲、社交,只要这些需求还存在,实体零售就还有机会。

最尴尬的是几万平方的百货店,除非是在成熟的核心商圈之中,可以向邻近的业态借势借力,否则恐怕发展的空间不大。现在的消费行为大都是“因逛而购”,而非“因购而逛”,单纯的百货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受面积限制,也无法布局聚集人气的多业态,就是引进这么一家两家,没有规模,不成气候,也是无用。

县乡级市场的百货店可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商业发展的趋势最终会传导到这样的市场,事实上,不少购物中心已开到了县城甚至乡镇。

智能化、特色化,顺应“移动一族”的消费需求。 电商不仅强烈地冲击了零售市场,还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现如今,不仅80后、90后、00后习惯于网购,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热衷于淘宝天猫。实体零售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进店,就可能面临顾客断层,持续发展堪忧。

当然,实体零售发展电商相当困难,也鲜有成功的案例。电商烧钱,但也不是有钱就能做成。腾讯不缺钱,但做来做去就是不成功;万达贵为首富,但其电商搞了3年还在探索盈利方向;最近万达、腾讯、百度三巨联合成立电商集团挑战阿里,其雄心壮志虽可钦佩,但结局如何尚不可知。刘强东说,未来中国的电商市场也就剩四、五家,五、六家的样子,笔者感觉这个判断比较靠谱,因为它不受地域限制。

也就是说,实体零售可能既无实力、也无必要做电商平台,但至少应该迎合网上一族、移动一族的消费习惯,提供在线选购、移动支付、在线交流互动等服务;现在看电视、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信息怎么传达到顾客的手机上,是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了解顾客,掌握消费需求,跟踪市场,做不了大数据,“小数据”总还是要搞的,否则布局调整、营销服务都是盲人骑瞎马、两眼一抹黑,怎么跟电商竞争?

因此,笔者认为,实体零售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要逐步加大投入,建立强大的IT系统,升级ERP、CRM等信息系统,用好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使之逐步链接打通、无缝融合,缩小与电商之间的差距。在这方面,中粮大悦城、银泰百货、天虹商场等企业已走在前面,有条件的企业应学习借鉴。虽然这些努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在现阶段,又有什么能起死回生、挽狂澜于既倒?

特色化是零售企业的生命,是博人眼球的利器。 自营也好,联营也罢,做出特色、做足优势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不仅百货店严重过剩、千店一面,购物中心、便利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能总是人云亦云地跟风,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折腾”,始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才能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口而出。

聚集人气,扩销增收,挖潜降费。零售业就是“人气经济”,就是高端百货店也需要足够的客流,没有人一切免谈。怎么聚人气,扩销售?现阶段恐怕只有做活动,营销促销,舍此无它。据联商网报道,六七八月,有几家百货店搞了几场大促,效果都还不错。这说明,消费者并未远离实体零售,线下零售还是有足够的消费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是怎么发现需求、刺激消费。

笔者认为,特价、打折、买送、买减等常规手段还是聚客扩销的不二法门,电商促销看似眼花缭乱,实际万变不离其宗。实体零售企业也应高频率、大力度、大张旗鼓地开展大促活动。当然,每一次的大促都要很好地包装,变着法儿吆喝。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才能在“冷环境”中求得“热增长”,企业的创新、改变,也只有把客流吸引前来才被看到。不要怕活动降低了毛利率,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毛利额才是最重要的,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一味的大促是低水平价格战,还是应宣传企业形象、搞文化活动为好,这些当然都需要,但缓不济急、不解近渴,“持重”有余,变通不足。

赚钱不易,且赚且省。有些企业销售增幅较大,但盈利不多;有些则正好相反,销售增长不明显,但利润增长有大提升。在当前困难时期,零售业应该严控成本、压缩费用、降低支出,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纯利润。这是企业“过冬”的应有姿态和举措。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