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田“喊话”百万年薪太贵,光线传媒再裁员10%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刚刚结束的上影节,王长田曾总结“入行没几年就拿百万年薪,我们这个行业太浮夸了”。话音未落,光线便传出再裁员的消息。

连同昨日(7月4日)上午媒体们对光线传媒宣布裁员10%的报道,这已经是光线传媒连续三年大规模裁员了。

报道称,从光线内部人士了解到,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上周一的全体员工例会上宣布将裁员10%。

也是副总裁李晓萍,去年9月初在光线的一次员工例会上,李晓萍宣布光线将裁员20%。而这种“裁员惯例”追根溯源是在2015年,彼时由于电视剧、栏目制作以及广告业务的不断萎缩,光线传媒解散重组了电视事业部,将部分人员分流其他部门。

而光线传媒今年的这次裁员,在电影产业整体陷入颓靡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似乎带着几分断尾求生的急切。即便是如光线传媒一般的影视行业的巨头,现在也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冬”了。

光线传媒的“增收节支”之道 

与之前的裁员风格一样,这次光线传媒在裁员10%的同时也进行招新。2016年光线传媒的裁员招新主要针对的是光线传统强项发行领域,招聘二三线城市发行人员,并且对新兴业务(如光线旗下的VR全景工作室、衍生产品电商等业务)招聘新血。

而2017年的“新血抽取”,据媒体报道,并没有特意针对某个业务,而是招聘传统的二三四线城市发行人员,常规的新媒体运营、文案、平面设计师以及目前正在扩张的电商业务等岗位。

诚然,裁员换新无疑是可以压缩成本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裁员消息走露的前几天,光线传媒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与关联人王洪田共同出资设立光线(霍尔果斯)现场娱乐有限公司,借此开拓实景娱乐业务,其中光线传媒认缴出资2100万元持股70%。这是继2014年光线传媒启动“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后再一次对实景娱乐业务的加码。

对于光线传媒的此举,投资分析师许杉认为,以往票房是相关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电影投资风险高,且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过于依赖票房难以稳定公司业绩,使得影视公司纷纷寻求票房以外的收入来源。

在今年电影产业处于寒冬、众影视公司都面临资金紧绷、行业洗牌的大背景下,光线传媒的裁员与加码似乎都是行业寒冬期中的求生之举,“集中度和门槛越来越高,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变困难,政策收紧使得资本难进入。”早在今年4月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明晰了之后电影产业的局势,他显然早有考虑:实景娱乐业务是为了“增收”,裁员10%是为了“节支”。

据媒体报道,一名光线内部员工表示:“老板一直觉得底下不干事的人太多了。这次裁员不针对任何部门,全公司范围裁。其实去年除去先看网络大规模裁员,其他部门也都有裁员名额,按照上一年的绩效考核,比如参与的项目,平时表现是否积极等,实施末位淘汰。只是去年很多校招生吃亏了,刚进公司没多久没什么业绩,自然就被刷下去了。”

光线连续三年大规模裁员,谁是原罪? 

而知乎上也有疑是光线传媒前员工的网友表示了关于对光线传媒裁员的看法,“在电视事业部裁撤以后,光线大面积裁员换新血,每年都校招,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勇敢的。虽然稍显无情,但是保持了公司的动力。可是校招的员工,大部分并不是出自电影电视专业院校,对工作流程,行业标准完全没有概念,也并没有才华,因此他们能付出的只有努力。”

但是每年招进公司的新鲜血液处境却似乎并不乐观,“光线厉害之处在于上层,而不是下层。下层不少理想僵尸,或者是准备来这镀金的贼。他们用最低的效率,最大的工作量完成了老板的决策,当然也磨练了自己。但是,你要想通过竞争往公司上层走,几乎不可能,中层因为非常坚固。在公司待到1年以上的已经算老员工了。”

这似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光线传媒人事变动、团队更迭如此频繁的原因,公司在制度层面存在一定矛盾,而新鲜血液还未得到足够的成长时间就已经面临了内部洗牌淘汰的问题。

而在光线传媒的角度,团队裁员招聘新人更能降低公司成本。根据《投资时报》报道,报告显示,光线传媒2016年人均薪酬为58.96万元,较2015年度30.80万元上涨91.45%,位列传媒行业上市公司人均薪酬榜第二位,同时在标点财经研究院统计的3200余家上市公司员工人均薪酬榜单中名列第十五。

可以猜测,光线传媒在员工薪酬方面的成本在整个行业内并不低。

去年光线传媒裁员20%之后,光线的员工数从342人减少为272人,光线传媒在有意减少员工成本,但员工成本并没有如预想般降低。据媒体报道,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来,光线传媒人工费用分别为1583万、2782万以及4668万,以每年70%左右的速度增长。

而光线传媒的业绩相对于去年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光线传媒公布2017年一季度业绩:营业收入6.09 亿,同比增长34.9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5 亿,同比下降12.99%,对应每股盈利0.06 元。归母扣非净利1.83 亿,同比下滑11.45%。非经常性损益252.4 万,主要来自于政府补助、委托他人理财和非流动资产处置的损益。

而光线传媒第一季度下滑的原因与目前电影行业的大趋势相关,去年春节档一部电影《美人鱼》票房达到了33亿,为光线传媒的业绩贡献了不少,而今年整个行业范围内都未曾出现在这样的票房数字。同时随着电影、电视业务成本增加,收入虽然同比增加但是利润却在下降。

去年光线传媒裁员时,王长田曾表示要组建一支制片人队伍,更注重内容,希望由这些制片人牵线,每一个项目都与行业内最合适做这件事的公司进行合作。但这个电影产业进入低迷期的局势下,发行起家的光线传媒这个目标似乎并容易达到。

票房进入低迷期,影视大佬纷纷入局实景娱乐业务 

而除了裁员度过寒冬期,连续两年电影市场的低迷状况也让光线传媒意识到了公司业绩与电影票房之间的过度依赖关系。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光线传媒的实景娱乐业务就在尝试找寻新的资本场。

就在裁员消息的前几天,光线传媒对外发布公告,与关联自然人王洪田将共同出资设立光线现场娱乐有限公司,发展实景娱乐项目。其中光线现场娱乐的注册资本为 3000 万元。根据双方的《股东协议》,光线传媒认缴出资 2100 万,剩下的 900 万由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弟弟王洪田认缴。

公告中称,为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娱乐生态圈,光线现场娱乐将坚持以内容为核心,通过自身产业链优势,探索一套合理可行的盈利模式,实现内容产业价值最大化。这似乎意味着光线传媒在实景娱乐业务有意再深耕。

而光线传媒并不是第一个发展实景娱乐的影视公司。2011年,华谊兄弟开始投资建设上海嘉定文化城等项目,被视为是电影行业实景娱乐业务的开创者之一。2014年,华谊率先提出“去电影化”的策略,即是致力于在传统影视业务之外,拓展互联网娱乐和实景娱乐业务。

彼时作为电影公司的大佬,华谊兄弟似乎已经意识到票房对于公司收入的影响太过巨大,实景娱乐业务如果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便能平衡电影投资的波动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华谊兄弟目前的实景娱乐项目已经达到了16个,其中包括海口观澜湖冯小刚电影公社、西昌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地。

随后实景娱乐业务在影视公司中兴起,光线、万达、乐视、博纳等影视大佬纷纷入局。在资本热潮的涌动下,各地的“电影小镇”“特色小镇”纷纷落地开花。

2014年王长田宣布在上海闵行建设“中国电影世界”项目,这个项目将包括“少林文化体验中心”、“中国武侠世界”、“中国魔幻世界”、“中国童话世界”及相关产业配套五大功能区,项目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预计100亿元,是集影视剧拍摄、旅游体验、文化休闲、影视产业聚集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然而这个项目带着一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水花。

但王长田无疑业界早一步认识到实景娱乐、电影衍生等项目的价值的人,在今年上影节论坛上,王长田表示,“一部电影健康的收入30%来自票房,70%来自版权销售、衍生品等,而中国电影产业近年在后者有很大提高,预计未来票房与非票房收入将一半一半。”

这似乎为光线传媒再次加码实景娱乐业务作出了解释。实景娱乐业务或将成为弥补电影票房失利风险的保险栓。

据猫眼数据,2017年上半年综合总票房为258.74亿(不含服务费),相比2016年同期的245.85亿同比增长4%,而之前2016年相较2015年同比涨幅超过21%。更让人警觉的是,今年第一季度票房142.5亿,相比去年同期144.9亿下降了1.7%,近5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影视公司开始对票房保持警惕心,面对电影产业的资本寒冬,光线传媒在企图寻找新的“过冬”之法。

而值得思考的是,无论是裁员还是实景娱乐,都并不是影视公司解决资本问题的根本方法。裁员有着断尾求生的意味,而实景娱乐的高投资是个挑战,实景项目动辄数十亿元、百亿元,且后期还需要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并不是短期就能获取收益。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内容为王。

【钛媒体作者:娱乐独角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