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和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
科技公司正在积极重构媒体和娱乐产业。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带着阿里巴巴基因出生的阿里影业,发布了公司新的战略,要做影视产业的“新基础设施”建设者,赋能电影产业下一个十年。
“我经常和同事说,其实我们不应该叫阿里影业公司,而是应该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6月18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说。
俞永福表示,作为一家非传统电影公司,阿里影业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公司将以科技生产力、数据能力和生态实力打造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为电影产业从业者赋能,希望电影从业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电影内容创作本身。
俞永福给阿里影业的定位
首次参加电影节,以行业新来者自居的俞永福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产业:资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
这些特征,与俞永福早年从事的风投行业十分相似。在他看来,电影产业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既需要创意故事、独特表达、个性化电影人这些感性元素,也需要高效的用户触达、内容制作和商业变现的理性建设。
因此,俞永福把阿里影业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概括为3C:Consumer(用户触达),Commerce(商业化),Content(内容产业化),具体说来,
- “用户触达”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连接观众与内容,主要包括大数据宣推和智能发行。
- “商业化”是基于电商、金融、内容生态的模式创新,为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货币化通路,例如衍生品开发、IP授权和植入等。
- “内容产业化”是用更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让电影内容生产更简单、高效,其中包括故事创意的挖掘,IP联动开发,人才发现和扶持等。
作为阿里文娱集团的矩阵业务之一,阿里影业所强调的“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建立了在阿里大文娱以及阿里大生态体系基础之上。
在很大程度上,阿里影业提出的“3C”新战略的信心,是因为前段时间《一条狗的使命》(2017)在票房上的成功。
由于去年10月,阿里影业与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公司Amblin Partners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合作以及宣传发行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而《一条狗的使命》背后的制作方正是Amblin Partners。
俞永福透露,最初拿到该片时,因为没有大牌明星参演,制作成本也只有2000万美元,所以行业预估内地票房是5000-8000万元。
作为影片的引进方,阿里影业从数据角度分析了该片的潜在观众:1、天猫和淘宝上购买过宠物相关用品的电商用户;2、在视频网站上观看过该片导演上一部作品《忠犬八公的故事》的视频用户;3、淘票票中想看该片的用户,女性占比超过70%。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阿里影业对该片的营销推广做了精准划分,具体分为三类人群:一是爱宠人士,二是年轻女性,三是亲子人群。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按照用户细分、逐层递进的方式去推广。
最终,该片斩获6亿多票房,比其在北美的票房要高出将近一倍。阿里影业认为,这显示了数据和技术在宣发中运用得当,能够为优质内容找到更多的潜在用户,释放市场潜力。
“服务者”掩盖不住的野心
也许是此前阿里影业参与制作的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正面战场”遭遇滑铁卢,因此,俞永福这一次发布了以上“新基础设施”的战略,且以行业的服务者“低调”姿态。
然而,正如在美国亚马逊与好莱坞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俞永福看来,“我觉得在电影产业经常会把科技圈和内容圈对立起来,好像科技圈就是‘怪兽’”。
光线传媒创始人兼总裁王长田,对阿里影业这番态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永福也许哪一天会收回他今天说的话。”在产业高峰论坛上,王长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阿里影业新基础设施建设背后的真实意图。
左起:主持人李霞,电影制作人迈克尔·山姆伯格(Michael Shamberg),俞永福,王长田,叶宁
“现在永福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我们是基础设施的使用者,而且永福承诺不跟我们竞争。但是,我觉得有一天也许我们还是会竞争的,因为这个行业其实很小,大家做着做着就做成一样的公司了。”王长田说。
王长田还表示,在电影产业,从来就不存在“谁给谁打工,谁要吃掉谁”这样的问题,每一家影视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发展空间,“而一些内容公司也不排除在某些时候进入到这些基础的建设之中去,尤其是大的公司”。
在论坛上,俞永福回应王长田,称阿里影业定位成新基础设施,会一直坚持下去,从这个角度,阿里影业会跟同业的基础设施进行竞争,“但是从上游内容的角度来说,我其实不会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坛结束之后,有消息传出,王长田向媒体透露,光线传媒旗下的猫眼电影有独立IPO计划,且猫眼有自己做独立投资,有可能选择国内排队,但是香港和美国也是其考虑的范围。
显然,各家公司业务已经“越做越像”,竞争正在加剧。
在会后接受钛媒体等多家媒体采访时,俞永福特别强调,阿里影业做基础设施,并不意味着退出内容制作竞争。“不与上游内容方竞争不代表我不做内容,我不会把内容量做的很大,我会做少量内容,不会把扩量作为做内容的目标,所以你不会跟做内容的人竞争。”
俞永福说,阿里影业今天不具备成为一家全球电影公司的条件,所以第一个想提出来的是,阿里影业一定不干什么。“很奇怪,电影产业也不是利润很高的产业,但是大家野心勃勃,每一个都要自己干,牛!”
相较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阿里影业最大的优势是技术和数据,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天生的基因。阿里集团要做“互联网的煤水电”,阿里影业的出发点也与此一致。
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尽管因为淘票票推广支出影响,导致了阿里影业全年亏损9.59亿元,在2016年年报中,阿里影业仍旧把淘票票是新基础设施的“业务基础”,并且,要在未来坚定持续壮大淘票票APP的独立地位。
马云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阿里是一家数据公司。而阿里影业如此重视淘票票,也可以体现出阿里系对于数据的异常重视。
真正紧缺的基础设施是人才
阿里影业这次宣称是要做“新基础设施”的行业建设,那么问题来了,在电影行内,真正紧缺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俞永福在采访中回应钛媒体记者,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用户,第二是内容,第三是内容到用户之间的服务平台。“我们的新基础设施是跟科技和数字平台这两个事情有关系,跟这两个事情没关系的,都是我们的短板。”
“传统基础设施,那有传统的人该改良就改良好了。作为朋友和产业链,我该给人家提意见建议,让人家来做。”俞永福说。
“永福说要做基础设施,人才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王长田看来,现在电影行业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问题,加上过分地商业化,导致了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还直接戳穿了由这种心态导致的,目前影视行业“扭曲”的现状:“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严重亏损的行业。但是,我们坐了最多的头等舱,住了最多的五星级宾馆,开了最多的派对,晒了最多的照片。讨论一个项目就晒照片,好像做多么伟大的事情,有时候还要到风景区讨论这些事情。”
而在另一方面,国内院校电影专业开设过少,导致行业的整体根基太过薄弱。“很多导演都在说,灯光都是河南农村的,一村一村的,控制整个中国影视灯光行业。每一个细分的领域都被这些人控制着。”
曾经制作过《低俗小说》(1994)和《被解救的姜戈》(2012)的著名电影制片人迈克尔·山姆伯格(Michael Shamberg)在论坛上表示,在电影里边有一个挣钱的经济逻辑,是一个好事。但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还是创意人才,尤其是创意领先的人士,“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看到新的人才在哪里”。
作为国内传统电影制作公司的代表,华谊兄弟电影董事总经理、华影天下董事长叶宁也出席了高峰论坛。他说,“文化行业往里边收,收到最关键的问题,创意最后就是人”,“这是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叶宁眼中,现在电影行业太缺乏传承,甚至不及七八十年代的几大制片厂。
叶宁举例说,在参观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电影厂时,他发现,在非常现代化摄影棚旁,是吕克·贝松的公司,而在公司旁边,有5所学校。学生可以去片场实践,从灯光和场记做起。这种“前校后厂”的体系,在他看来,“太完美了”,“至少逻辑和体系是对的”。
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电影厂,也是他创办的电影学校。来源:screencomment.com
“片场让俞永福投,而且一般短期都收不回来。然后你把学校建在它边上,我们几个人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叶宁在最后笑着说道。(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李程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