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盒子魏伟:互联网金融突围需要特色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11月20日,ITValue、钛媒体联合主办的ITValue +产业链金融创新与跨界合作论坛上,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魏伟分享了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利用技术引领产品,做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

1. 当理财成为一种需求的时候,综合一定是大于单一的,用户投资获利是他的需求,具体投什么并不是他的需求,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范畴缩得那么聚焦和精准。
2. 积木盒子的产品特色主要围绕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用科技的力量来做场景化和数据化的金融;第二个主题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做智能投顾和资产配置。

以下为魏伟在2015ITValue+产业链金融创新与跨界合作论坛上的演讲全文,经ITValue整理:

技术味儿浓重的积木盒子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积木盒子的情况。我们是2013年8月份才上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最早三个创始人是中欧商学院的同班同学,所以这个项目也一直被中欧商学院的校友们相对比较关注。我们成立那天起其实也是希望在用互联网和IT技术创新的方面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相对而言,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同行里面属于技术味道还比较重的,我们现在纯粹的工程师已经有100多个人,配套还会有其他的比如说产品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等等,技术方面的人员现在都加起来应该有200人左右。

从2013年8月上线开始,赶上行业发展的一个热潮,进展还是比较快的,用户数在几个月前已经突破了百万级别,交易规模也一直在增长,到今年8月份的时候,突破了百亿人民币的关口,就是说用了两年的时间达到这个关口。我们资产相对要偏重于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团队一直比较在意技术和互联网怎么去引导、怎么被充分利用,所以在场景化和数据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会儿有几个具体的小产品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
相对而言,资金端好解决一点,现在这个行业的主流平台基本上都是资金供过于求的。我们现在的定位是为广大白领以上的人群提供理财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国非专业、非大额个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是我们长期的定位。在长期定位的基础上,现在也在有一些投入,等一会儿也有一些产品上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这个团队的基因最早是从尽职调查开始的,所以我们在积木盒子上线前大概一年的时间,我们另一套系统也是一个从数据到流程,彻底管起来的一个平台,我们也依托这样的一个系统,拿到了央行的企业征信牌照,现在由一个独立的团队在运作,基本上这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大概的一个现状。

数据决定产品走向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关键的数据:累计成交量超过百亿,历史最高单月将近9个亿,开发借款平均周期4个月。我们花了一些力气开发类似车周边和房周边的服务,这个可以把平均单笔的金额往上推一推。平台的流动意识非常好,基本上每个月二级市场的转让也非常的活跃,相对而言比较长期一些的借款一直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

什么样的用户是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投资呢?(PPT5)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分析结果:25—40岁,男性居多,城市白领居多,大学以上学历居多,平均投资额在5万左右这个数量级,年均投资大概在5—8次,P2P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方式。

其实这个数据是我们根据2014年跑了一年的数据得出来的,也是根据这样的一个结论开始了我们整个2015年战略上的方向更新,就是我红颜色标的这一块——当理财成为一种需求的时候,综合一定是大于单一的,用户投资获利是他的需求,具体投什么并不是他的需求,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范畴缩得那么聚焦和精准,这个其实是我们2014年底想明白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我们从15年开始陆续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投入。

我花一些时间把我们特色的一些产品跟大家介绍一下。其实这些特色产品主要围绕两个主题。

一个主题是用科技的力量来做场景化和数据化的金融。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一个选择呢?其实也是基于整个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在的一个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整个行业都需要回答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个市场需要这样一个行业。假如说我们用银行的获客手段,用银行风控的方式,拿着比银行要贵的资金,然后去做这些银行不太愿意做或者高风险的这种客户,那这是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可增长的一个领域,答案显然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不可否认在市场局部的点上可能会有一些机会,但是他不应该是长时间、体系性的一些机会。原因是我刚才说的模式上的一些天然劣势,所以我觉得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这个领域,强调科技其实是最终一个必然的选择。场景和数据其实是科技手段能发挥力量的一个关键的载体。

第二个主题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做智能投顾和资产配置。这是基于创业型的团队对市场上巨头的恐惧感,第一个恐惧是来自于银行这样的机构,第二种恐惧感是来自于BAT为代表的大的流量入口。我们如果直接拼流量,直接走“买买买”的产品逻辑,显然流量上没有一个常态化的能够保持不掉队的这么一个态势,所以这个其实也不是一个选择。唯一的选择做更多的服务,更多的客户的互动,用这种方式,在这一端去拼一下,我觉得创业型的互联网团队,要么依托重大、强大的资源的力量、资金的优势,要么依托强大的流量优势,处于两者夹缝中的模式,必然要在这两端想清楚、投入特色性的产品。

一些有意思的场景化和数据化的创新产品 

第一个要介绍的产品是读秒。你可以说读秒是一个产品,也可以说它是一套决策的引擎。这个产品年初开始做了三个月,大概在5月份的时候发布的。这个产品基本的逻辑其实跟京东白条、花呗本质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对接了一些数据型的接口进到一套决策引擎里头,快速的能够得出一个授信的决策,然后单笔小额分期;再经过不断的迭代,去修正风控逻辑,去优化数据的获取能力,既考虑到精度、力度,也考虑到系统对接。因为要求是两到十分钟,能够把整个这笔决策做完了,时效性的要求也对你的数据提供方做了很多具体的大量的限制,所以这个其实,这个产品其实是不好做的。

在这个过程里,经过了大概几个月的修正,模型还不错,然后开始逐步的往其他的方向去拓展。第一个拓展把它引擎化,也就是说不再作为一个暴露出来的入口,可以退居幕后,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其他积木盒子上的信贷类产品,其实都是跑在读秒之上的,读秒变成了一套基础设施,同时这套基础设施也在向其他的中小型的流量入口去推广。

我们觉得中国全部的互联网公司,每一家都做出一个京东白条来确实是有难度的,这个投入和产出相对浪费比较大,如果每一家的量不够过盈亏平衡点的话,其实做这样的投入短期内不一定明智,所以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对接了若干家的互联网主流应用。得出的数据,进一步优化了我们决策的效率,因为无论是哪种消费的场景,很多风控的决策是比较类似的,看这个人的信用状况、过往的业绩、个人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这些评估相对而言有很多可以重用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我们对接其他的主流互联网应用时,天然已经是交易的场景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在网站上或者在app上独自做光秃秃的借款的应用,有场景的借款需求其实更容易得到把控,相对而言资金环能够形成闭环,所以在欺诈上更好控制一点。实际的数据也差不多,我们累计已经放出去了四万多笔贷款,现在已经暴露的逾期率有两个点左右,有场景的数据非常漂亮,没有场景的相对而言这个数据就要差一些,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平均后的结果,这个产品还是我们往这个方向探索的第一种尝试。

另外一种尝试,这个是我们体系中的另外一个产品叫“厘米库”,既是产品也是个公司。这个公司在今年2月份成立,10月份完成A轮融资,现在已经进驻到全国19个城市,已经签约车商有两百多,在车商周边金融扶植的撮合量这个月应该第一次过亿。厘米库的本质其实是出现在二手车交易的周边,以金融促交易,而不是现在很多行业里的有一些融资跑得比较快的团队采用的以交易促金融。

厘米库这个项目,其实在市场上并不高调,因为他主要并不是对C的,主要是对B的,所以我们的团队是进驻在每一个汽车交易市场里去跟每一个二手车商做朋友,然后了解他们的库存状况,说服他们使用我们的系统去管理他的库存。好处就是直接可以把金融杠杆给他加上。我们另外一个独立的团队来做风控,因为二手车的停放地点比较集中,风控比较好控。现在运行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基本上累计给一千三四百台车做过这种车辆的周转,累计已经还清七百多辆车,还有四百多辆在再贷中,没有出现过一笔逾期,这是让我们比较高兴的状况。而它更大的价值就是我们在一些城市,其实有一些小城市,基本上已经可以覆盖到一定比例的二手车市场的库存的状况。想象空间还有,我刚才讲的这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数据化金融的例子,第二是场景化金融的例子,这都是我们在15年初开始开始在战略上做调整资产端两个重要的步骤。

基础建设不可少

另外一个步骤,其实是在资金这一端了。刚才我也在说,如果客户是把理财作为需求的话,综合一定是胜过单一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则,所以我们不像阿里那样直接可以把数据收回来,可以快速进到基金这个领域。创业公司只能在这些方面搭建自己的基础设施,所以2015年比较苦的就是欠了很多基础的工作要做。

积木基金是典型的基础性的投入,我们从年初开始申请,7月份拿到的基金代销的牌照,9月份我们基金的产品上线,运营到今天大概4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1400多支公募基金产品已经跑到平台上了,争取在春节前能够对接到60家基金公司的近2000支公募基金产品。这件事情本身完全是力气活,扭转公司的形象或者是盈利状况,都很难靠一个基金超市去解决。但是基金真正解决了积木从上线一直到现在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交易平台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基金供过于求,所以我们的流量团队已经半休假状态已经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了,团队没办法做流量,因为我的即有客户稍动动手资产就把我的资产买光了。我也不可能让资产爆发,所以只有扭过头来,在标准化的资产上聊胜于无地通过配置的方式进行考量。

把这些工作都做完了,我们希望,2016年在资产和理财这两端能够放手做一些事情。

(本文由ITValue记者任斐菲根据魏伟在2015ITValue+产业链金融创新与跨界合作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