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信做了一个微信读书的APP,按功能来说,属于电子书阅读类。
但既然是腾讯微信出品,就一定绑上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链。
所以,微信读书,应该说是:社交阅读。
这个门类一直有人在尝试:书籍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比如说,前阵子刚刚出售给京东的拇指阅读,就有社交阅读的属性。
但很少人能成功。毕竟,相对于阅读还好做,社交这件事,在中国,貌似快要成腾讯家的专利了。
一个全新的APP,构建社交链,实在是太困难了。
二
读书以前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以至于有一种理论是:个人主义建构于印刷术之后的大规模图书出版。
但读书和今天节奏极快的这个时代有一点格格不入:它的反馈实在太慢也太难以计量了。
在社交网络上写一条什么东西,大多数人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赞或者评论或者转发。在各种自媒体工具里写一篇文章,大多数人也希望看到迅速的回应。
游戏世界里的反馈更是及时可量化:在游戏里读本书,智力立刻上涨一百点。
可在现实社会里呢?读完一本书,鬼知道你得到量化的多少智力增长、多少眼界开阔。
数字化时代里的反馈是快速的,也是可以计量的,但读书却不是。于是,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今人越来越不读书。
最近的一次中国国民图书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4成的成年人,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
社交其实是一种游戏式的反馈系统,它能不能增强人的读书习惯?
三
我毫不怀疑一件事:微信读书可能受到了微信运动的启发。
在微信运动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竞技”每天谁的运动量大。基于人好胜的本性,促进一个人的运动量。
微信读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排行榜设计:你的读书时间在朋友里排行第几,而且,还很清晰地告诉你,谁谁谁在你之上。
这个功能在知乎上收获了大量的吐槽。
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读书不是运动,读书时间长短的衡量比拼,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这个做法其实所刺激到的人的好胜心,和读书并不是同一件事(运动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而且,考虑到还有很多人用的是其它读书APP,微信读书只是好奇试用一下就又回到原来的APP,结果在排行榜里显示在很后面的位置,好像也令人比较不爽。
我倒是觉着,类似航旅纵横里那种你的飞行记录打败了多少多少用户——非要来个比拼竞争的话——比这种排行榜好。它能让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你不太可能知道别人的位置。
四
虽然我反对那个排行榜,但我的确不太同意“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这种说法。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
在微信读书里,打开APP,就能看到朋友在读什么书,在“想法”模块里,也能看到朋友对一些书的评论。
我认为这没什么大的不妥,它能帮你发现一些新书。
它也能帮你在读书读到一定的触动所通过发出来的状态得到一个反馈。
死守“读书就是我自己的事”没什么太大意义,不要太过份的反馈系统对读书是有帮助的。
当然,如果你就想静静地一个人看自己的书,你可以选择私密阅读。旁人也无法知道你在看什么书。虽然,你的阅读时间依然被计入到了那个排行榜(我个人真的对那个排行榜情绪很负面)。
五
微信读书的iOS版,付费是通过AppStore充值完成的:这个过程很像在某些内购游戏里买点什么钻石。
考虑到连kindle的iOS版都无法完成购买,微信读书想要通过微信支付,恐怕受到了苹果的政策障碍。故而,安卓版倒是可以用到微信支付。
有趣的问题是:那么,微信读书为什么不做在微信这个APP里,使得支付得以流畅完成?
一个答案是:这么干貌似有点重。
即便是我在阅读公众账号的文章时,都会发现一些不便:正在阅读,微信上有人呼唤,打断了阅读过程。说话完毕,你有可能连那篇文章都找不到了,如果你是从朋友圈分享里点开这篇文章的话。——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单线程的意思。在狭小的手机屏里,你不可能一边阅读一边和人说话。
读书的阅读时间显然更长,放在微信里,会产生阅读的频繁被打断,这不是好的体验。
于是我就又脑洞大开了一下:如果微信读书获得成功,会不会改名为“微信阅读”然后把整个公号体系都迁入其中呢?
微信公号体系最近据说要搞“付费阅读”功能。
呵呵,随便想想。
【钛媒体作者介绍:魏武挥,微信公众帐号,itTalks,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