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中兴死磕智能语音,等风来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中兴驾驶助手

最近,中兴终端CEO曾学忠向全体同事发了内部邮件,称要坚定地做“语音”探路人,表达了中兴语音战略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对语音未来的坚持。实际上,中兴的语音之路已经走了四年。

2011年中兴联合语音识别厂商Nuance、音频降噪技术厂商Audience,开始投入语音控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

2013年全语音操控功能——“驾驶助手”My-Drive的出现,可在驾驶时实现人与手机的全语音操控;

2014年主打语音操控的智能终端星星2号出现,并联合众语音技术权威机构成立了首个智慧语音产业联盟;

2015年,中兴将打造语音应用平台,把语音技术应用到所有产品线。

中兴语音交互之路面临两大挑战

这些年来,在探索“语音”的道路上,中兴确实蛮拼的,但几年能磨成一剑,前路尚未可知。不管你中兴是如何的踌躇壮志,科技在真正普及之前,肯定是要被“黑”一阵子的,知乎上有网友神点评称语音识别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在嘈杂环境里分辨出人说话,二是如何在安静环境中不让别人以为你是个SB。换言之,中兴不遗余力死磕语音交互,面临两大重大挑战:

一是语音辨识率问题,虽说人工智能很性感很fashion,但倘若在噪音环境下,有口音不标准时,又或者语音强度较弱时,机器能否准确响应人的需求并做出无误的反馈很关键,不然就像并不怎么成功的Siri一样,无聊逗个乐还行,并无太大实际用途,以至于智能语音在技术尚未成熟之前有点“鸡肋”,娱乐性高于实用性,使用率并不高。

二是消费者使用习惯问题,假定语音识别技术已经成熟,用户是否能够适应全新的语音交互呢?在公开场合做发声指令如何做隐私保护,如何面对身边的异样眼光等等,因为把需求挖掘出来只是一个起点,能转化成一种习惯和依赖才是成功,打车软件真正走向普及也是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通过红包大战,让用户打消了绑定银行卡的隐私顾虑,其次通过打车补贴,平衡了用户打不到车的焦急等待心理。

中兴要做技术宅,就得忍受非议

这就是江湖,出来混除了“真本事”,少不了“买路钱”。就说小米手机,新媒体营销做得牛,但在专利问题、黄牛问题上始终摆脱不了被黑的命运。再看中兴手机,一头埋在语音操控技术上,工匠精神尽显,成绩也耀眼,但选择了智能语音战略方向,就得耐住这项技术在普及前的非议和寂寞。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兴是一个“孤傲”的新手机时代失意者。

在小米、魅族等国产厂商大打价格战,秀尽节操搞互联网品牌塑造时,中兴却放不开“大公司”姿态,依然建工厂、钻技术、搞专利,似乎只有这样技术男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小米Note顶配版发布后,来自中兴手机战略部的负责人就质疑小米只谈硬件成本却不谈专利成本,不然去海外就是南极裸奔,态度很明显,中兴像个闷声的技术宅,看着办公室里的漂亮妹子被小米忽悠跑了,百般个不服,却无可奈何,要命的是,在雷军收到律师诉讼信时,还回了一句,这帮老家伙完全不懂这个时代,瞎闹啥。中兴心想,看你还能嘚瑟几年。

在小米、联想、华为等国产厂商晒出货量,比拼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时候,中兴却更喜欢强调自己远征海外的自信。比如,2014年全年销售1亿台,七成都在海外,在美国市场已经跃居第4名了,在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增长飞速。中兴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扎实技术和专利功底赢得的市场,特别是在小米等新秀进军海外层层受阻的情况下,中兴在海外腰板就很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然而问题是,在科技和时髦面前是找不到自我的,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认为中兴就是没小米做得好,未来怎么样,我不管,至少眼下我从小米哪里看到了更多的乐趣,享受了更多的便利。中兴顶多会被评定为互联网转型慢了一拍,有点敬重却不讨喜。

这就是中兴近两年遭遇的一些非议,不懂的人在嘲笑,懂的人在心疼,而中兴依然一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技术宅态度。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华为、中兴不用相同的手机来反击小米?放大自己的专利和技术优势,学习小米在营销上的作为,像BAT鲸吞初创小项目,干掉小米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在品牌感知度上不会相差。而中兴显得有点忍气吞声,谋长远大局的韵味。

中兴死磕语音技术的野心何在

1、制造技术壁垒,在手机瓶颈中破局

小米的成功,让不少人错以为手机是个快消品,各路明星都尝试做手机,这招致手机同质化愈发严重,大屏幕、无边框、多核处理器等软硬件升级,市面上的手机太缺乏个性,偶尔有若干个做曲面屏、智能语音、全息投影等技术突破的厂商还被视为纯粹玩噱头,整个手机业界在创新力上饱受诟病的,非常需要知识经济来刺激唤醒,此前一触即燃的专利大战就是最好的写照。

纯粹玩噱头只会喧闹一时,而手机硬件的革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未来一切未可知的当下,态度就是明天,中兴这般死磕,正是为了制造在语音技术上的壁垒,以便于在未来手机竞争中能掌握核心科技。从曾学忠的内部信可看出,今年中兴要打造语音技术平台,在所有产品线上使用语音技术,这就暴露中兴做语音的野心根本不在于自家手机上,而是在赌语音交互的未来,以图在语音技术上成为一个上游供应商,从而在下一个声控手机时代掌握主动话语权。可能有人会质疑,在竞争如此透明的情况下,靠核心技术能牵制友商么?比如苹果和三星的供应商关系,是对手又是朋友,不需要牵制,但在风雨飘摇的手机领域,安全感会高很多。

2、塑造品牌个性,靠垂直场景驱动

当手机从时尚娇宠的盛世走向生活必须的常态时,当一切激情不再,手机在垂直场景内的应用就变得突出了:若干年后,会有专门为拍照而生的手机,也有专门放在驾驶室的手机,当然也有为保护视力供阅读使用的手机,也许会有为方便商务工作的功能型手机。如果按底层需求重构手机未来,一定是场景化细分的。

中兴赌的正是一个驾驶场景下的未来,从语音大事记中可以看出,两年前中兴就在做语音驾驶助手了。很明显,在主流生活场景中,语音或许面临不喜欢、不习惯的障碍,但在驾驶场景下,用户是刚需,如果一款手机能解决驾驶时不动手就完成导航、打电话、发短信等一系列操作,在汽车市场的前景就不言而喻了。况且,一旦在汽车市场达成普及,中兴的品牌就自然和智能语音挂钩了,靠智能语音的品牌个性,中兴的市场扩张起来就变容易了。何况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会在不同场景间传染的,当用户习惯了驾驶环境下的语音输入,晚上慵懒在卧室,也不自觉会使用声控。中兴的野心恰恰就在此,用智能语音的刚需驾驶场景,向更多应用场景延伸,从而张开拥抱欢迎一个真正靠“说”的人机交互时代。

3、布局完整生态,抢占物联网入口

如果说前两种可能,都是基于中兴目前所做的差异化思考,那么把生态布局扯进来,这里边的想象空间就更大了。曾学忠的原话是:

“2016-2018年我们就将着力打造语音生态圈,在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建立一个生态闭环,而星星手机作为语音终端,将在这一生态中发挥最为核心的作用。”

中兴一直认为,手机的使用习惯,第一代靠喊,第二代靠摸,第三代靠说,而智能语音将会是下一个入口级的输入方式。笔者倒认为,中兴这句话留了一手,如果是用智能语音做生态,手机只会是中兴的一小步,更多是探索实验,很显然,如果把战线拉长,战局扩大,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智能语音技术就一定是香饽饽了。一来是因为这些产品或场景不太使用传统的触摸式操控,用声控浑然天成,二来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这两个领域掌握着物联网的未来入口,中兴虽然没有过多透露在此领域的预谋,但捏着智能语音这张牌,就不可能不在这两块市场有野心。

不知道罗永浩是否理解中兴,但在对待手机娱乐圈的态度上,二者应该是一致的,笔者以此文,向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宅致敬。

【本文作者开眼二郎,微信公众号:跨界思维 kjsiwei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