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领域里的三种车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一觉醒来,传闻变成了新闻,流言变成了预言。滴滴和快的,宣布走在了一起。

这两家公司总计融资已经接近20亿美元,估值更超过60亿美金,蹿升速度甚至超过了明星公司小米。

柳青在接受采访时,坚称没有构成垄断。因为在她看来,滴滴和快的都是属于“出行”这个市场,如果说到这个市场,那的确,还有相当强悍的竞争对手,比如易到比如神州比如舶来的且得到百度力挺的uber,等等。

从有关规定来看,即便算是打车软件这个细分中的细分,滴滴快的合并也不太可能需要商务部审查,因为两家的2014年虽然补贴战打得惊天动地,但营收可未必有多惊天动地,够不上20亿和4亿两个数字的门槛。

滴滴+快的,会等于什么?

我个人是一个喜欢在哪里都自己开车的人,因此是神州租车的重度用户。

大概两三个月前,由于家人开走了家中的车,我去神州上海某店租车,想要一台沪牌车以利高架行走,不想未能满足欲望。

租车点的人告诉我,神州把所有沪牌车全部收走了,不再提供出租,说是要去做另外一个业务云云。

租车点的员工语焉不详,估计他也未必搞得清楚什么,但我大致上能推想出,这是要做专车的节奏了。

非沪牌高峰期不能上高架,这是显然不能满足专车需求的。收走所有的沪牌车,意味着神州是要染指这个市场,这不奇怪。

柳青嘴里的“出行”市场,其实就目前而言,就是这么三个细分:叫车软件、专车、自驾租车,一个比一个重。

神州原来做的是自驾租车生意,其竞争对手为一嗨,不过优势十分明显(其实自驾出租最近还有类似一些私家车自驾租车的应用,但总体规模很小,本篇先略过)。但自驾租车有两个缺点。

其一,这是一个相当重的公司,因为要购置大量的汽车。加上中国二手车市场相当不规范,神州车大量都是新车——我甚至开过里程只有几十公里显然是从仓库里刚刚提出来的车,跑了几千公里的车更是司空见惯。这是一个极重的财务负担。

其二,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颇有一些车就停在神州的车库里没有人租,另外,即便是租出去了,业务收入也不怎么可观。一般1.6排量的自排车,算上手续费也不过200不到一天(非节假日)。租客很有可能借走后整整一天也就开个几个小时。大量的时间,车是趴着的。

创建于07年的神州,费了七年之力,于去岁1月试图登陆美国证券市场未果,9月转战香港,才获成功。至今每股收益不过0.12港币,市值大概在260-270亿港币之间,比起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居然还小上许多。

自驾租车业务显然是利润极其单薄且资本市场兴趣非常一般的“传统”业务。

另外一头,叫车软件。由于出租车都是各自出租车公司的,资产显然就轻上很多,财务负担本来并不重——如果不是疯狂补贴司机和乘客的话。

但叫车软件的毛病是,时至今日,除了一些搭红包顺风车的广告单子(始作俑者应该是一家化妆品公司自然堂),几乎很难再见到什么收入。无论是乘客这一头,还是司机这一头,叫车软件非常难以形成收费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公司估值是六十亿美金,这么让市场震撼的合并案,居然还没到要让商务部过问的地步。可以这么说,叫车软件运作到今天,除了对其背后股东腾讯和阿里,做出了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贡献外,商业上乏善可陈。

一个是极重的利润微薄的自驾租车,一个是极轻的利润不知在哪里的打车软件,两边各自向对方望去,发现了一个极好的商机:专车。

专车的一开始,两头都非常让人动心。投入方面,因为使用所谓“挂靠模式”,并不进行车辆的采购,于是投入不大。收入方面,具有现成的商业模式:佣金抽取。专车业务,只需要把用户量搞大,余下的,真的是纷至沓来。

率先进入专车行业的,是打车软件。滴滴推出了滴滴专车(14年8月),快的推出了一号专车(14年7月)。前期的投入获得了一定的补偿:打车软件巨大的用户量可以导流过去。

但好景不长,政府开始出手。政府的理由是:私家车挂靠做生意是不合法的,有扰乱市场秩序之嫌。不管政府的理由成立不成立,总之专车遇到了麻烦,频频有地方政府出来宣布这个生意需要治理整顿。

专车在投入上面变得不是那么轻松了。专车的鼻祖uber,在美国也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大量购置车辆,然后与第三方司机合作,进行专车服务。如果专车公司投入购买车辆,所谓私家车运营非法这个阻碍就被绕了过去。但同时,意味着经营者需要投入了。

神州租车发现了它的机会,因为它旗下所有的车都是经营性车辆。自驾租车的效率不高,但专车的效率显然就被提升起来。一台1.6排量的自排车,原来一天只能收到200块,现在可能一单就收到200块。如果一天做上五单这个看上去不那么夸张的数字,即便扣除与司机分成、车辆用油等杂费,恐怕也比单纯自驾租车来得更具想象力。

神州租车终于在2015年1月入局,推出了神州专车。

另外一家中国专车市场的先行者易到,同样是在今年1月,宣布和海尔产业金融合作成立“海易出行”公司,海尔的周剑振这样说:“我说我经常坐你的车,但是经常坐二手车,我说你能不能改成新车?我说我产业金融可以帮你做到,让你用新车,可以改变用户的体验。”

而易到的创始人周航则这样表示:

“首先,海易出行是海尔和易到按照50:50的比例成立这家合资公司,当然后面得到了海尔的产业金融和易到平台本身的大力支持。那么这家公司未来会拥有十万台车,这是我们的业务目标,如果做到了我们就是全中国最大的租赁公司,因为现在全中国最大的就是神州,他现在也就是五万台,如果我们做到我们就是最大。”

无论是神州,还是易到,都在专车市场上表现出了雄心勃勃的势头。一个有着现成的经营性车辆,一个获得了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投入巨资购车了。

这样的市场态势,滴滴和快的有点坐不住,是不奇怪的。

这两家打车软件,一直以来都是叫好不叫座。红包发了无数,用户也积累了无数,但出租车行业留给它们的空间,委实很小。你可以抱怨这个市场水太深,背景太复杂,既得利益太难撼动。但抱怨归抱怨,每天开门做生意,抱怨不解决什么问题。

继续烧钱?看来谁都无法通过烧钱的方式把对手给干趴下,而且更要命的问题是,干趴下又如何?与其继续烧钱,何不把本来计划要烧的钱,用于其它更有效率的地方如何?比如,在专车市场上大量购车?

停止烧钱的前提就是对方也不再烧钱,要让对方不烧钱的最稳妥的做法就是:让对方成为己方,然后,把弹药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

滴滴和快的,不会停止它们的叫车业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导流基本盘。但它们的生意,恐怕会全力建立在专车市场了。

2015年,专车市场,将会是异常火爆的一年。

—— 腾讯科技 供稿 ——

欢迎扫码,向我捐助十块钱。

2446948034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其它合作请点击本公号菜单关于里的合作需知

Copyleft © 2013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关注我的微博

欢迎 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ittalks

欢迎 于搜狐新闻客户端中订阅“魏武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