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时候重新审视小米模式了!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大家是否嗅到这样一种味道,之前小米“百毒不侵”,无论“被黑”与“自黑”都处之泰然,如今产品性价比高地被攻占后,舆论场稍有风吹草动犹如惊弓之鸟。

指责魅族雇佣水军,芯片点胶的争议,在微博上炮轰华为…小米太清楚自己的手机优势在哪,而正是理解了自家产品哪里吸引了用户,竞争对手1799从高往低打震撼业界,小米才会有有一系列如此强烈的“反应”。

一直以来,我们衡量一家硬件企业的标准,是产品力,是技术壁垒。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自己有的但别人没有的“优势”,这种难以复制的优势,更多地存在于产品上而不应该是所谓的新思维新模式上。

模式容易模仿,核心技术却不易获得。不过,随着小米这几年火箭式的增长,我们又一次习惯性地将眼光放在了所谓“商业模式”的变革。无论是小米模式,互联网思维,在今天被大肆吹捧:

向全世界的供应链厂商开放,整合产业内最优秀的组件,制造出最好的产品;砍掉一切中间渠道,只在线上销售,将产品成本降到最低,做出最高的性价比;不像其他人铺开产品线一个劲地去做覆盖,而选择做一两款精品、做爆品,用极致的用户体验俘获粉丝,靠口碑传播。

 

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不过,深圳山寨厂商套用这个理论,不也完全符合?(关于中国手机制造热与山寨机发展的关系,可以参考钛媒体此前专业文章《在中国,为什么“门外汉”也能做手机?》)

开放采购、做整合,换种说法,是不是可以描述为缺乏核心竞争力,重要的零部件必须求助于人。

有些厂商也向供应链厂商采购,比如苹果,它做整合做设计,还能主导对方而不处于弱势,是因为这些组件自己完全有能力进行定制研发,与对方合作才能有一个平等的姿态。Soc决定一款手机的硬件性能,苹果就有能力自己设计ARM处理器领域首屈一指的A系列Soc。

CMOS感光芯片、ISP对摄像头成像效果至关重要,iPhone 6就可以开发出集成Pixel Foucs技术的CMOS,独立的ISP,适配最好的图像软件算法,甚至整个iPhone 6的摄像头模组都是自己重新设计的。苹果的的确确也是用别人的东西,不过,我只把关有技术含量的,其他不甚重要的组件才采购。我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再加上别人的提供的部分组件,因而做出了最好的手机。

另外,砍掉一切中间渠道,只在线上销售,将成本压到最低,这些难道就是小米手机售价1999,拥有超高性价比的原因?明明是在打性价比的牌,靠价格战扩大份额,何必扯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雷军一直向媒体灌输这样的观点,自己是在做生态,专心布局,暂时不靠硬件赚钱,主要以软件和服务增值服务来养活自己。但是传言,2013年光是小米手机的硬件利润就有40亿。库克早就说了,精细化库存管理,对供应链有强大的控制能力才能真正降低产品成本。靠着互联网思维,靠着新模式降低了成本的小米手机,为什么玩期货,隐现线上抢购线下门店加价卖的猫腻?小米手机果真打破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卖1999?

 所谓的新思维新模式,能让积累为零的企业脱颖而出,绝无可能!

成功的公司都是相似的。商业模式的变革的确能迈向伟大,但前提似乎是你的产品有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你的产品,不会因为一两个供应链厂商的“不配合”而丧失某些优势。同为手机制造企业,两家垄断了行业90%利润的公司,苹果和三星,它们不但没有“互联网思维”,不开放,还偏偏奉行垂直整合式的封闭。

三星在硬件供应链上的封闭:从Note 3到Galaxy S5,许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零部件,包括Exyons处理器、Super AMOLED面板,LPDDR 3闪存、1600万像素ISOCELL影像传感器、音频处理芯片、降噪麦克风、扬声器甚至是塑料,都是三星自家的产品。

同样,苹果也在硬件上封闭,不过稍有不同:重要部件自主研发或与行业领头羊合作研发,其它则依赖第三方供应商,不介入生产。比如,A系列芯片是获得ARM公司最高授权并自己设计的IC,生产交给三星和台积电。Touch ID的硬件部分、M7协处理器都是自己做出方案,再交给台湾的IC公司生产。其他重要组件,如果没有技术积累,就投资行业领头羊一起研发:包括与索尼合研用在iPhone摄像头上的CMOS芯片;投资LG研发iPhone专用的IPS屏幕,投资夏普研发的iPad上的IGZO显示面板,等等。

除了硬件上的部分封闭,苹果更大的封闭是在系统生态上,这可能也是苹果比三星更赚钱的原因。iOS不像Android那样需要适用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iOS只适配自己独立的硬件体系,没有Android碎片化的烦恼,流畅、高效、体验惊人。而极其注重系统生态,严格监督审核上线的App,保证了手机安全。高层次的用户群又与开发者利益之间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应用质量因而最高。集合了简洁、安全、质量最高应用的iOS系统生态,其它厂商无法复制这些优势,当然也就成为了Apple建立的最难以突破的封闭“壁垒”。

 智能手机早就成了一个门槛极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产业,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过去、现在、将来获得成功的企业,绝不是那些投机取巧的企业,而是那些基础扎实,早早布局,在适当时机勇敢变革的企业。

对于小米,笔者并不讳言自己不看好,雷军因地制宜有所“变通”地学苹果做生态,小米手机、MIUI、小米电视、智能硬件,每一块布局看似发力精准,营销又是“中西合璧”十分接地气,但是做产品如何呢,你我心知肚明。

2014年才是真正的考验,小米能否放下奇技淫巧,脱离术的层面而更上一层楼。期待。

 

[本文作者为杨青山,微信公众平台:科技新知(微信号:kejixinzhi)]

(钛媒体作者杨青山注:本文倒数第三第四段引用了iDoNews专栏文章《苹果和三星的封闭迷思》部分内容,两篇文章作者为同一人)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