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巨变——读《寻路中国》有感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苏轼有一句诗写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运用到别的地方依然很起作用。作为一名中国的尚处于象牙塔的知识分子,跟外国朋友谈起中国,描述和表达依然觉得模糊。只好用了苏轼的那句诗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了。

也许外国人比我们更了解中国。《纽约客》的记者海斯勒在二千年的时候来到中国,沿着长城作长距离的自助旅行,在北京的农村地区呆了几年,然后又去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南方地区——温州附近,见证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工业。北方的没落,南方的崛起,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海斯勒的笔下,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这位与中国人天天一起相处生活的外国记者在中国的南北艰难跋涉之后心里有着复杂的心绪,同时又让他对中国人民有一种不忍割舍的感情——在中国,这个地方最让我有回家的感觉。作为一个身处庐山之外的人,他是如何了解庐山真实的面目的呢?

 

长城——追寻历史的记忆,目睹农耕文明的陨落 

海斯勒首先在北京住下来,然后在中国拿到了驾照,接着就去北京的一家租车公司租来了那辆陪伴他在北方渡过大多数时光的city special,带了一张花了很多功夫才弄到的《中国地图》,就踏上了他一个人的自驾长城之旅。所谓长城之旅,就是沿着北方的长城边界的公路行驶,去目睹一段段曾经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长城,去追寻这些长城所附带的历史的记忆。

长城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军事要塞横贯北方的大多数省份,长城所经之处一般都是荒凉渺无人烟的北方乡村,海斯勒不断尝试着沿着长城开车,虽然很多次失败,他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长城之旅。长城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曾有人说登月之后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的痕迹。在中国人眼中,长城已近被赋予了中国人勤劳智慧的民族象征。

在如此伟大的遗迹面前,海斯勒仔细打量着每一段即使接近残岩断壁的城墙。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他弄清了哪些是明朝留下的长城,哪些又是宋朝时修建的,一段段的城墙已经被时间洗去了原来的面貌,几乎不能辨认出来。作为中国的民族象征的标志正在一点点风化,当地贫困的农村地区有时将长城上有用的砖块搬走,长城在风化的同时也正一点点消失在人为的作用中。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的踪迹现在估计也只能是个神话,同时民族象征的消失也未能引起政府的注意——听起来很有讽刺的意味。

在沿着长城自驾的过程当中,海斯勒到过很多沿线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贫困、热情,依然过着很多年未改变的生活——看天吃饭。这些农村地区人烟稀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穿着脏兮兮的不合身的士兵服,那像是上个世纪守卫边防的士兵穿的衣服。他们借着长城盖了厕所,对于一个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不报戒心,热情地做参观长城的向导。海斯勒说,他从未知道贫困有什么不好,但这里的人们的生活让他感到内疚——因为他也无可奈何。还有这里的淳朴的民风让他感动——热情超过了他的想象。

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一种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我为一个外国人能够为中国农村的淳朴的民风感动而感到欣慰,又为即使进入了千禧之年中国依然有那么多农村地区处于贫困状态而感到哀伤。为了生存,这些农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曾经热闹的乡村家园无人管理,留下的是破败、凄凉的一幕。这些现象可以扩展到整个中国的农村,毫无生机的乡村里除了少数的人就是寂寞的风吹着,寂寞的水流着,昔日男耕女织的甜美生活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几近消失,和长城的城墙一样,在岁里风化。

 

谈人和事——中国农民的隐忍性情,中国政治哲学的玄妙

在跟中国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海斯勒见到最多的是中国农民的平静,和别人谈话慢条斯理,毫不急躁,也不争吵,在遇到自己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依然保持淡定,不为自己辩解。这就是中国农民的性格——隐忍,但是他们都会为自己找借口,说这是坚持外圆内方的处事原则。

在作者途径长城的一段时,看到有当地农民在政府的要求下挖坑种树,但是当地政府给他们的酬劳是每人几袋方便面,再无其他。可是,这些淳朴的农民虽然被给予了不公正的待遇,却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提了也是白提。魏子琪在北京的医院给儿子看病,当那些毫不讲道理的医生拒绝解释为什么要给孩子输血时,他也是保持了一脸的淡定,一言不发,任由那位医生发着牛脾气。在丽水市的工厂里,有老板扣了工人的工资,工人也不去找老板理论,任凭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这就是中国农民普遍的性格特点,一切都靠忍,所有这些人,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据理力争的理由时都是同样的一句话——那样太麻烦了!忍也有忍的好处,这样就可以免除招惹麻烦的祸根,大部分中国农民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在现代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运用手中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否则那些专门破坏别人权益的人会越来越猖狂!我们要打消他们的气焰才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没这么简单了,各种复杂的因素都会阻碍你去这么做,但是,至少尝试的姿态是应该有的。

中国政治的玄妙在很多具体细节当中都有体现,读者可以自己去认真体会。比如,政府不投资教育,却用来建基础设施,发掘农村市场。在农村额政治更具有特点,村干部卖地保持隐秘,办事不透明,人们普遍将入党作为政治资本,村干部竞选靠烟酒关系,不谈个人对于村建设的想法。政府靠权力关系在农村征地,投资房地产,经济开发区老板投资,力争争取当地政府的信任与青睐等。

 

  改革浪潮中的个人与城市——负重前行,痛并快乐着

海斯勒在中国所做的旅游很大程度上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后成效。这里有两条线索,一个是以魏子琪为代表的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弃农从商的转变,一个是以丽水市为代表的南方沿海小工业城镇的演变。无论是个人还是乡镇,都参与到改革的浪潮当中,希望从中分一杯羹。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他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前进的路上不断的尝试,有过成功,有过失败,在痛苦与快乐中负重前行。

作者在沿长城旅行的过程中,在北京郊外的乡下跟一家人住了很多年,这家人的男主人就是魏子琪。魏子琪的身份是农民,以种植核桃树为主,曾经外出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专心务农。在三叉村贫困的日子里,中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条公路修到了这里。

这条公路的出现改变了魏子琪。在想到公路可以将更多的城市旅游者送到乡下体现农村生活之后,魏子琪决定开农家餐厅,餐厅确实经营的不错,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时,魏子琪很多次地扩建了住所,扩建了鱼塘,也扩展了很多业务,后来他成了村里最有钱的人。然后他又入了党,与党组织靠的更近。但他也会时常一个人愁闷烟,扩建意味着贷款更多,压力更大。一个人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一般是不会停下来的,遵循相同的模式也许会获利更多,而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欲望遭受打击和努力赌一把的之间的较量。

在丽水市,作者见证了一个工厂的诞生和搬迁。丽水市是一个地势崎岖的小渔村,当开发商来到这里,经历了爆破、填沟、修建基础设施和工厂等一系列的工程后,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群群的外地务工人员也来到了这里,挥洒他们的汗水,换来一张张的人民币。

丽水市由多山的渔村经爆破变为新兴的工业区,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很多问题,比如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在相关政策执行之前这些工厂都还在尝试着各种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将来某个工厂可能会因为污染问题遭到政府法律的制裁,但那都是以后的事,这些企业一般不会管那么多。这也是当前中国企业的态度。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