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有一句名言,原话我忘记了,大意是「思想的巨人往往是行动的矮子」,常被用来攻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因为思想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好像人人都有,远不如泥瓦匠垒的一堵墙实在,所以只要他不把思想付诸行动并有所成就,任何人都可以指责一个思想家只是耍嘴皮子的骗子。确实有很多人懒惰胆怯,只愿意到处发表观点,随意评论别人的工作,但还有一小部分人真正在努力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仅仅因为缺乏行动力就歧视他们是不公平的:不能苛求所有人都是天才。

努力思考就意味着多问「为什么」,意味着不断跳出自己的思维,退一步以便看到全局。这种「往后退」没有止境,每一次都能了解更多,这看起来好像是进步,却会让行动变得困难。如果一个登山者只看到一条路,他就会毫不犹豫往前走,但如果看到很多条路,反而会茫然无措,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可能会停下来不断计算,最后忘记了自己要登山。思想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他并非不想行动,而是因为知道太多的动机和观点,再加上坚定的怀疑精神,从而担心所有行动的后果。

思想越自由,就越能突破文化、习俗、传统和宗教的限制,广泛吸收不同看法,行动上的困境也就越大。帮助别人时,会去想这样是不是真的在帮助,会对别人心理有什么影响;惩罚坏人时,会琢磨到底什么是善恶,人是否有权利行使正义;接到一项任务,不是去想如何完成,而过多思考它是否值得做。类似的反思有时候可以看作小心谨慎,但如果在所有事情上都过度追问,就会动弹不得:只有避免行动才不会出错。

思考过多还可能会让人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有些人非常喜欢规划,于是就在脑海中一直不断规划,考虑各种情况,幻想不同的结果,然后发现动手去做还不如幻想有乐趣,而且思想中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现实中就懒得再做一次。这是精神上的手淫,比肉体的手淫危害更大,慢慢思想就会只关注它自己制造出的幻象,对现实世界再也没有兴趣,像一个活在梦中的人。随之而来的是完美主义和快速厌倦。想象中的事情总是完美的,即使不完美,那些缺陷也都是确定的,带着这幅图景去做事情总会失望,而且他们善于思考,会比常人更多发现事物的缺点,最后承受不了,半途而废。

不过,如果把著书立说也看作「行动」,思想家们倒是成果颇丰,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出自他们之手,好像没听说过拿破仑和恺撒写出过什么东西。从书本里能学到的只有思想和知识,没办法准确知道该如何行动,就算有些书给出行动的说明,真正实行时也往往派不上用场。而行动家们大多没什么理论,更多靠的是信念和勇气,运气也经常帮忙,若要向他们讨教经验,可能只会得到只言片语,或者成功学一类的东西。不要指望从行动家的思想那里得到什么,只能留心观察他们的行动。

在思想家看来,行动家之所以坚定勇敢,大多是因为无知:如果他能看到更多情况,决不会那么做。可正是因为这样,最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那是幻想和规划无法抵达的。哥伦布当初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围长,这个误算造成了他的执着,最后才发现新大陆,如果当时一切计算正确,环球航行可能会拖到多年以后。思想家总想考虑周全,找到最短路径,然后再去做,可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最短的路可能根本行不通。我们连明天发生什么都无法知晓,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预测呢?

功绩属于行动家,耻辱也属于行动家。他们坚定不移,行动卓有成效,建造了许多东西,但方向一旦错误,也会带来许多灾难。战争、大屠杀、宗教迫害……大都是由一群狂热相信自己想法的人造出的,这时思想家的犹豫和多疑就变成优点,它们可以除掉灾难的萌芽。反思之所以被不断重提,也是因为它在必要时可以充当刹车。思想家们以此为责任,也在这里找到慰籍,可惜忠言逆耳,他们往往在灾难发生后才得到荣誉。

然而生活中大部分事情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只需要恪守一些原则,比如不伤害他人,就能判断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所以相对于反思,人们更愿意学习如何行动,走向成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学会相信。太多怀疑会摧毁一切,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最后走向虚无主义。「天地不仁」,宇宙本身可能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地球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现象,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想法没错,可能还包含了最高智慧,但如果还想活下去,就不能被它影响太深。或许所有事情都没有意义,可我们还是可以享受生活。当确定自己喜欢一件事情,比如园艺,去做就是了,不要去怀疑它的意义,而是要相信它有意义。「为什么要做园艺而不是其它?」,这样的怀疑只会破坏乐趣,也没有任何益处,意义无法得到解答时,只能悬置这个问题,全神贯注地做事。宗教信仰之所以可以给人安慰,就是因为它不允许怀疑,然后信徒就能安心听神的指示生活。有类似的信念才能做好事情。

除信念之外,包容也必不可少。对一种事物了解越多,发现的缺陷也越多,新鲜感也会随着时间消失,最初的喜欢很容易沦为厌烦。现在许多公司对外宣传时,经常说到他们的员工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看到广告片中那些片段,很容易相信有些人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误导会让人在厌倦自己工作时直接放弃,而不是再坚持一下。事实上,一个人就算再热爱一种事物,也会经常感到枯燥,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回头看,还是会认为自己热爱它。「热爱」或「喜欢」并不是一时情绪,而是经历许多之后的一种复杂情感,它更接近于平淡而不是兴奋,所以才能让人日复一日地专注。发现一种事物的缺陷之后还是愿意努力去完善它,比起冷嘲热讽嗤之以鼻,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美德。

如果仔细罗列行动者需要的品质,会发现和宗教信仰要求的品质差不多,所以在宗教热情普遍缺乏的今天,热爱工作可以让人得到幸福。人们全神贯注地创造,日复一日地劳作,终于在其中发现了神性。这比浪漫爱情更吸引人,也更持久,因为没有一个爱人可以承受那么巨大的热情,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对方身上的爱情往往会以悲剧结尾。

适度的反思对生活有益,过度反思则只能带来焦虑。幸福和平静也不是靠反思获得,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工作,即使行动者刚开始并没有享受到乐趣,但只要持之以恒,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变化。「拿出有信仰的行动,自然会有信仰」,行动和习惯拥有改变精神的神奇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