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做朋友 – 读《奇特的一生》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引言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

—— 古罗马哲学家:赛纳卡

今天要介绍的是《奇特的一生》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春节期间看到池建强在微信读书中推荐,于是就一口气读完了。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通过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作者认为这是让他生活得更好的秘密。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受。

和时间做朋友

今年罗振宇的新年跨年演讲主题叫:「时间的朋友 2015」,听着名字就很酷,而李笑来老师的《和时间做朋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看吧,大家都喜欢谈时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的东西,但却又是最昂贵的东西。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代替了马车。我们发明了电活代替了电信。我们发明了电梯代替了楼梯。我们每天使用的微信,也代替了以前的短信。一切的发明,都为我们省下了大量时间,但是奇怪的是,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你有这样的感受吗?晚上在电脑或手机面前看电影或者是刷微博,稍微不留神,就到了零晨 12 点了。但是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偶尔会停电,那个时候点一盏蜡烛,大家围在蜡烛前面聊天,感觉聊了好久好久,来电后一看,才过了不到半个小时。

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小孩,当你认真看他的时候,他会像蜗牛一样慢慢地一秒一秒往前爬;当你忘记他的时候,他就会飞奔起来,等你发现的时候,你才发现人生在世,几十个年头也就一眨眼的功夫。

当今世界被移动互联网颠覆着,但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的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今年我三十二岁了,有些时候会感觉很恐怖,搞互联网这个行业,有些时候晚上难免加班,熬夜之后身体明显会很不舒服,要过好几天才能缓过来,而以前大学在学校宿舍,打 Dota(一种多人联机对战游戏)玩到零晨 2,3 点也不觉得困。我希望我的「奔四」的这些年头,能够更有效,更有价值地度过。

所以,我们需要和时间做朋友,因为我们不希望一辈子就像眨眼一样就过去,而我们完全不记得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过什么。

时间统计法

《奇特的一生》在介绍了柳比歇夫的大量评价和成就之后,在第七章介绍了「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实在太简单了,其实就是每做一件事情,记录下它花费的时间。然后,每周、每月、每年汇总和分类,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用掉的。

在时间统计法之上,本书也提出了一些注意细节,我总结如下。

应该统计纯时间

本书强调时间统计法应该计算纯时间: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 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 11 小时 30 分。

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 1937 年 7 月,我一个月工作了 316 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 7 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 25% 到 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学会利用碎片时间

书中把碎片时间称作「时间下脚料」:

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 “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还是在克里米亚,他已经注意到边走路边打毛衣的希腊女人。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学会集中注意力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 3 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 3 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在这方面,我推荐大家使用番茄工作法,非常有效。

学会总结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最终有总结,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学习。我面试 iOS 开发的时候,喜欢问他们最近看了什么书,让他们讲一个最近看的「印象最深刻」的知识。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书名,但是想不起来书中讲了什么。

如果你看了一本书,但最终全部忘掉了,那就相当于没看。哦不对,应该更糟糕,因为你不但什么都没记住,还浪费了时间。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不要说没有时间

人们常说,太忙了,没有时间做某某事。其实这是一个借口。如果你自己尝试做一下时间统计的话,你就会发现时间大把大把的有,只需要你有执行力。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稀缺的资源才会被珍惜。如果让你把工作辞掉,把时间留出来专门做一件事,你反倒很可能做不好。

书中是这么说的:

我想以我的一个朋友来作为反面的例子。他曾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学家,后来又担任过一个很大的研究所的所长。马上我又想起我熟悉的一个作家类似的遭遇,随即又联想起另一个作家。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妨碍他们开展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这些客观情况的制约。

他们都幻想能摆脱,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因为陷于各种繁杂应酬活动是很难写出书来,更不可能从事科学研究。

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这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

我们是机器人吗

书中的柳比歇夫严格记录了几十年自己的时间花费,让人看起来像机器人一样。我们是机器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像机器一样严格而呆板?

对此,我的体会是,人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一样,执行自己预先的规划。比如对于我个人来说,坚持写微信公众号文章这件事情,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放弃一件事情非常容易,但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可能会收获巨大。所以,这个名为「iOS 开发」的公众号我一写就是三年。有些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 iOS 开发的东西,我就写读书笔记,创业感悟。

现在我从技术转管理了,在时间计划上,我的领导常圳建议我把主动工作时间「例行化」。「例行化」是指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做固定事情,这些固定的事情包括:看产品数据、看用户反馈,看原始数据等,你觉得这些事情会有趣吗?其实不怎么有趣,但是这些事情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这些事情上,我需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人」,不带有任何情绪地、认真地把它做好。

对于写书也是一样,我在写《iOS 开发进阶》的时候,刚开始兴奋,周末可以写一整天,然后就慢慢变得烦躁而疲倦了。我可以找相当多的借口放弃:创业太累、时间不够、稿费太少 …… 但是,我还是把自己当机器人一样,按照之前计划的章节安排,一章一章写。

我们不是机器人,但是我们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使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

这其实也代表着心智的成熟。

一万小时定理

《异类》一书中揭示了成功的秘密:大量不管天赋多么高的人,都是经过 10000 小时的训练,才成为专家的。不管是钢琴家(书中以 6 岁就开始作曲的莫扎特为例),还是程序员(书中以 Java 语言的作者乔伊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为例),他们都是由于环境的优势,早早地完成了 10000 小时训练,才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的。

而本书《奇特的一生》中介绍的时间统计法,其实就是一种实际可操作的「一万小时定理实践手册」。

通过对未来五年的规划,然后定出每年的年度目标,然后进一步进行拆解成月度目标,再结合时间统计法来计划每天的工作,并且检查自己工作完成情况,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按这个进度我们很可能达成目标。

当然,《奇特的一生》中讲了另外一种情况:主人公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最终发现自己在 72 岁设立的写作目标并不实际,所以他最终调整了写作的内容,放弃了一部分章节,使得书稿能够最终完成。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合理的调整,他避免了柳比歇夫临死前才发现时间不够,后悔莫及的情况。

Scrum 的计划和回顾

看完了时间统计法,突然发现这个方法其实和 Scrum 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度:

  • 制定长远目标,对应 Scrum 的 Milestone 的概念。
  • 制定年度、月度目标,对应 Scrum 的每一个 Sprint。
  • 每天的工作计划和时间统计,对应 Scrum 的每日站会。
  • 定期的时间统计总结,对应 Scrum 的燃尽图和回顾会议。
  • 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达成,对应 Scrum 的评审会议。

时间统计法以及它的一些指导思想,其实就类似一个人生的 Scrum 规则。

Scrum 强调组织的透明、检验和适应。时间统计法强调对自己的透明、检验和适应:

  • 对自己的透明,是指用时间统计法,了解自己的时间花费到底在哪里。
  • 对自己检验,是指看自己长远目标的完成进度是否理想。
  • 对自己的适应,是指定期总结自己的时间花费,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类的自省与人的自我回顾

现代的高级语言,类和对象都会有「自省」的能力。自省是说,这个对象在运行时,能够了解自己。比如 Java 语言,可以通过反射,了解自己的类名、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C++ 语言可以通过 RTTI 达到同样的效果。而我们熟悉的 Objective-C 的 Runtime 也非常强大,不但可以了解自己,还可以动态修改类的成员函数实现。

我之所以认为 Swift 语言还不完善,也是因为 Swift 语言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我感觉苹果在未来的版本中一定会增加这方面的特性。

「自省」的能力代表着一系列高级的编程技巧,Java 可以通过反射做到 IOC(反转控制),Objective-C 可以做到动态打补丁。而人呢,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的回顾、总结和调整,那么也就能不断进步了。

《奇特的一生》中的时间统计法是一种特别简单可操作的方法,使你具备「自省」的能力。

不要崇拜天才

作者在书中这么说:「我之所以对柳比歇夫产生兴趣,正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用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

这个世界基本上没有天才,我们也不需要崇拜天才,大部分成功的人都和你我一样,学习那些优秀的人做得好的地方,努力让自己提高一些。不要和天才比,要和自己比,这种价值观是我喜欢并坚持的。

目标之外: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

很难有一种理论体系能够解释所有现象,牛顿的物理学三大定理那么牛逼,也只能在宏观世界中适用。时间统计法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它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我们不能让我们成为「时间的奴隶」。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时间来衡量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长远目标,忘记了留意身边那些美好的瞬间。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在你还没有学会好好利用时间的时候,你应该尝试用时间统计法来改进自己的时间规划;当你已经有很好的时间规划的时候,或许留一些随意时间,反倒是好的。

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一个坚持做了几十年时间统计法的「强迫症患者」,但是他同样会花大量的时间回复书信,很多书信仅仅是向他求教一些专业知识。他从长远规划中安排出了这些时间,来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朋友,这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可爱。

总结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讲了一个看起来细毫没有技术含量的生活方式:时间统计。但是,它让主人公柳比歇夫获得了人生的快乐和成就,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成就。

愿大家猴年大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