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电商?“寺库”可不是这么定义自己的

Image title

如果不说,大部分人很容易将线上客单价超过5000元的“寺库”同“奢侈品电商”直接划上等号。但有意思的是,它其实算最早一批实践O2O模式的创业公司了。

2008年,非海归背景、也没有奢侈品行业相关经验的李日学创办了“寺库”。在这之前他做过某品牌家电山东总代理,卖的都是高端家电、高端音箱。服务这些客户的过程中,发现高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决定先从线下入手,做起了奢侈品售卖的生意。三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寺库的网站正式上线,平台开始尝试打通线上和线下之间的闭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O2O。

不过李日学告诉我,“寺库”真正在互联网这块发力是13年,移动端则是在去年下半年。谈及为何不早在11年的时候就强调线上业务? 他的观点是,做高端服务这一块,先要把基础打扎实,然后用户的接受度和爆发性才能变强。不然,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团队在实际的销售当中也发现,会员一般会先到寺库会所查看商品的款式、品相与网上描述的吻合度,当用户在线下消费并对寺库开始信任之后,购买行为就会渐渐地转到线上。因此寺库最初成立的几年都集中在线下花功夫,比如在各地开设高端会所、建立自己的奢侈品养护服务中心等,逐步积累和沉淀口碑。

Image title

7年过去,如今的寺库已从最初单一的奢侈品销售走向了一个综合型的服务平台。除了线上依托电商平台,提供奢侈品新品销售服务外,它在线下利用实体网点,涉足包括体验店、奢侈品鉴定、养护在内的各类业务,目标是通过会员制将线上商城和线下业务打通,打造一个定位高端的消费服务平台。用创始人李日学自己的话来讲:“寺库并不是一家进货卖货的销售代理商,而是个服务平台,商品卖货只是我们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寺库的业务方向是从卖货出发、逐渐延伸到目标群体需要的各种服务中去,奢侈品则是打通线上、线下的一条关键纽带。

不过无论是服务平台还是电商,一谈到奢侈品,普通用户最关心的仍然是“真假”二字。因为货源问题一直是奢侈品平台的“痛点”,对于一线奢侈品品牌商,他们并不愿意授权给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一是怕电商不可控,把顾客体验破坏了,也拉低了自己的身价,二是不希望线上渠道影响、制约到自身的价格体系。因此,国内奢侈品销售平台的货源通常来自两大渠道,一个是买手在海外采购、另一个是同品牌代理商合作。不过如此操作存在的风险是无法百分之百确保货源,常常会遭遇渠道商窜货、商品质量等问题。

Image title

李日学说,寺库的解决方案是自建奢侈品鉴定养护中心,平台经手卖出的每一件商品,都要经过寺库鉴定中心的鉴定,确认合格后才能进行售卖,不合格的商品会打回原地。不过,他在授权这事上有不同的看法:“品牌授权以前更多是传统行业在做,很多商家希望品牌授权开专卖店或者开设专柜,但是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看天猫会谈品牌授权吗?不是,他们更多是开放性的平台,这些品牌入驻到平台上,天猫提供的是服务。寺库也希望做平台,然后提供我们的服务。” 

除了货品真假外,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这阵子被热议的奢侈品牌销售疲软(LVMH集团2014年的核心利润同比下降5%,其中亚太市场表现最差),会否对寺库的电商业务造成影响?在李日学看来,大家提说高端品牌的销售疲软,其实指的仅仅是里面的10-20个品牌,还有许多中小品牌正在快速成长,同时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也和以前不同了:“原先大家很爱穿貂皮,现在再提穿貂皮,大家都会觉得是件很落伍的事儿。如今,很多人追求的是穿得舒服,而不是穿的名贵。” 而这些消费的多样性会带动新兴品牌和商品在寺库平台上的销售,“最重要的是,我们得跑在消费者的前面,通过选品和全球供应链优化为他们提供更丰富、贴合需求的商品选择。”

聊到竞争的话题,李日学坦言如今团队最担心的并非是线下奢侈品商场等显性的竞争对手,最可怕的是隐性的竞争对手——新的生活方式。打个比方,以前是出租车公司之间打架,结果出来了一个专车,这是因为人们的出行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觉得隐性、跨界的竞争对手对于绝大部分的企业而言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如果消费者已经跳出了原先那个消费场景,那你直接就被灭了。” 

寺库于2011年获得IDG数千万美金A轮融资,2012年5月宣布3000万美金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法国银泰资本、IDG、贝塔斯曼以及森合投资,2013年8月公布数千万美金C轮融资,由盘古创富领投。最新一轮融资是在去年7月,金额超过一亿美金,由华人文化投资基金领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