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埃博拉引起的关注远远不够?没人替它制造“头条”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埃博拉

“你们家门口有一只濒死的松鼠,可能比非洲多少濒死的贫民,都会更加引起你的兴趣。” 作为一张覆盖10亿人的社交网络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这句话对于慈善事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不久之前,冰桶挑战的全民风靡让人们看到了公益在社交网络上的无限可能性。然而,就在冰桶挑战在名流大腕之间疯狂传染的同时,埃博拉病毒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非洲国家传播。不过,从关注度上来看,两者的待遇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数据地图公司Carto DB制作的一幅Twitter关键词检测图显示,直到今年9月末美国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Twitter上的讨论才开始铺天盖地起来,关注度一下子暴增十几倍。事实上,从8月份到10月份,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人数已经由数百人升至4000多人。

即便人们开始“谈埃博拉色变”,但依然很少有慈善机构发起针对非洲地区埃博拉病毒的捐款,更看不到曾经在冰桶挑战中一呼百应的名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动campaign。

NPR的财经播客节目Planet Money就试图回答:为什么埃博拉并未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为什么人们没有为非洲国家的感染者纷纷解囊?要知道,十年前的印尼海啸美国的慈善机构收到了社会各界16亿美元捐款,2010年的海地地震,美国民众的捐款总数高达14亿美元。

1、埃博拉不是一个事件,缺乏“引爆点”

据美国慈善研究中心统计,90%的捐款来自于灾害发生后90天以内。在人们的预期中,灾害必须有一个起始点。所以,要想获得公众的注意,就必须是一个全球目光聚焦于一点的事件。对于埃博拉来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爆发点”,也不存在一个从局势可控到失控的“临界点”。人们只是不断从媒体上不断看到感染人数在增加,疫情范围在不断扩大。

这和饥荒的情况有一点类似。在饥荒开始蔓延时往往有很多明显的征兆,在当地工作的志愿者们眼睁睁地看着周围一天天深陷“食品短缺”,但是直到饥荒真的开始发生,严重到足以引起媒体关注时,再去号召公众捐款、慈善机构的介入为时已晚。

2011年60年一遇的东非旱灾造成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然而之前对海啸援助达3亿9千6百万英镑的英国仅捐款4500万英镑,美国的捐款额也不及印尼海啸。救助儿童会和乐施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危险的拖延》报告中写道:“许多施援国都等着看到人道主义灾难的证据而不是行动起来制止它的发生。“

2、捐款不会使情况变更好,只能保证事情不会变遭

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都知道:人们只会为灾难救援捐款,而不会为了组织事情变遭而捐款。对于埃博拉病毒来说,捐助的最佳时间窗口是在病毒出现伊始,由于感染范围很小,人们的捐款可以控制疫情的走向。

而现在,人们更希望政府和医疗机构对抗全球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公众认为凭个人很难帮上什么忙。而高达50%-90%的死亡率更是让人们动摇了人们伸出一臂之力的信心。

3、西方国家主导了社交网络的话语权

从冰桶挑战的传播路径就可以看出,只有西方世界的一只蝴蝶才有可能在其他地区扇起一场龙卷风,反过来的概率微乎其微。

作为世界第二致命的传染病,结核病每年会夺走140万人的生命。因为结核病在发达国家不是主要威胁,在美国和欧洲,人们甚至有这样一种错觉:结核病已经得到解决。其结果就是,他们对于结核病的关注远远比不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只有等到埃博拉病毒登陆美国之后,才开始在twitter的时间线上刷屏。

4、人们更愿意捐助具体的个人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的捐款热情一度使红十字网站瘫痪,一周之内就贡献了2.4亿美元捐款,最终的捐款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美国红十字会试图从中拨出2亿美元,启动“自由基金”计划,用于未来救援行动的备用金,并未直接交付给911事件的灾民。

此举点燃了捐款者们的怒火,他们纷纷向红十字会抗议:“我们希望这笔钱能够用在遇难者家属家属身上。这笔钱必须用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不是被用于整个国家的防恐建设。”最终红十字会会长因此引咎辞职。

这件事给美国的慈善届上了一课:善款必须用于具体的人,这样捐款者才能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心理满足,他的感情投射才能找到对象。

而迄今为止,埃博拉病毒的8000多名感染者都是面目模糊的。迄今为止,只有美国首例埃博拉死亡者托马斯·邓肯是有名有姓的。

如何让埃博拉进入大众的视线?Planet Money给出的一个建议就是:制造一个轰动性的头条。比如,美国疾控中心抛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

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在2015年前会有140万人死于埃博拉病毒。

当然,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人们不做任何的干预。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