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舞台而非造单个偶像,申音想搭一个可以批量制造“怪杰”的互联网真人秀舞台

“互联网真人秀”的概念,听起来有点陌生,而一旦归其本源,它也就是让偶像和其粉丝互相发现的通道,和大家所熟悉的湖南电视台、时尚(八卦)杂志这类通道并无根本的不同。唯一的区别是,这种通道的造星方式变了,它变成双向的、变成了互联网化的。离开了罗辑思维后的申音正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打造它。

申音团队想做的“互联网真人秀”有几个和大家概念中的真人秀很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这个真人秀想打造的明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娱乐明星,原来由于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限制,他们必须寻找、打造可以吸引大量流量的大众明星,但是申音想找到、想打造的是离每个人生活很近的“怪杰”。这些怪杰有可能就是巴黎贝甜的一个面包师,只不过他会一千种烤面包的方法,可以让你家的烤箱从此成果不同,或者是他知道最最讲究的品味红酒之法,有土豪们无法企及的生活品味……总之这些怪杰要有种有趣有料,在自己的领域里面研究超过一万个小时,并且真心热爱自己所做之职业,可以把自己高效的方法论在有意思的互动游戏中传授给粉丝们,让粉丝们愿意为偶像、为有趣的体验过程付费。

第二,大众明星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渠道打造,而怪杰的生成过程则会是双向的、线下&线上的。首先申音会通过个人影响力让大家到“怪杰”公众账号上去推荐或者自己报名成为怪杰。海选过报名用户之后,则进入线下的PK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发现谁更有希望成为有高传播价值、更有可能成为明星拥有自己的坚实粉丝群的阶段。而申音打算通过小剧场来完成这个PK阶段,让那些对怪杰们有兴趣的粉丝到小剧场里,看怪杰们展示各自的技能和人格魅力,最后票选他们喜欢的怪杰。

为什么选择小剧场呢?申音说,因为会到剧场里去的人,他们都是“主动”的粉丝,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一篇大众媒体的文章就成为某个明星的簇拥,而是到现场去,参与现场创造明星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一个明星的制造。就像当年的郭德纲一样,如果没有最开始那些主动到天桥剧场去发现郭德纲的“纲丝们”,也就不会有最后大量媒体报道而制造出的明星“郭德纲”。另外,现场表演才是最考验个人实力和魅力的(不像录制节目可以修片),从现场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去发现有潜力的怪杰。

最终,经过海选、现场和观众的面对面交互,这些观众会形成口碑,形成传播,而这时便可以去比较谁更能有更广的用户群,最终挑出其中一二去录制可以大规模传播的视频节目,形成一个个由“怪杰”挖掘出的个人品牌。

完成这些流程之后,申音所设想的商业模式也就基本成型。我问他,他是不是想用这种方式去打造一个又一个的罗辑思维?他说其实不是的,他希望服务于用户,做人格化的商业,而非服务于明星。他更想做的是能批量制造“怪杰”的舞台,也可以理解成互联网所说的平台——因为明星总有被PK掉的时候,花无千日红,但是做一个平台却是可持续的,就像NBA联赛一样,无论球星命运如何起伏节目本身是赢家。但当我问到具体的盈利模式的时候,申音并没有给出特别清晰的回答,或许现在而言还过早,目前最重要的是验证从小剧场到现场的方式可不可行。

在我看来,“怪杰”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尝试,用一种人人参与的造星机制来生成特定人群喜欢的明星,而这件事的立足点,正如申音说的那样,其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方面还有大量的长尾流量可以挖掘、运营、最终让用户付费,这是以往电视台没有做到的。而对于未来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不仅要会吃,还要知道怎么吃,还要成为这里面的专家,这其中有很多道道在,不是有钱就行了,最主要是体验的过程足够有趣。所以也因如此,这个 idea 虽然看起来不难,却需要一个很懂互联网和粉丝经济的团队才可能做成。

最后团队上,怪杰创始人申音此前和罗振宇一起创办罗辑思维,离开罗辑思维后及创办了怪杰,其联合创始人赵剑此前供职于新浪、MTK和360,创办过爱米吧应用商店,后被360收购,曾是360手机助手的业务负责人之一,目前团队人数超过十五人,已经获得天使融资。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 立即下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