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to Meizu : 智能硬件团队另一种站队的可能

昨天,¥1799+ 情怀,让人看到了魅族这家高冷的国产手机厂商对于粉丝的诚意;5 家合作伙伴 + 深度的系统合作,Connect to Meizu的美好愿景,则让硬件创业者看到了魅族这家曾经看起来”无害“的国产手机厂商,要做平台的野心。

与国外硬件生态不同,智能硬件圈完全是草莽状态。本着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卡位心态,不管是大佬,还是非大佬,但凡有可能做平台,都已经先下手为强了。撇开到底谁能最后逐鹿问鼎不说,我们先来看下到底有哪些人在做平台吧。要做平台的太多,我们就只说大佬们吧。

小米:自不必说,以 MIUI 为中心,以小米手机为基础,推出了智能路由、智能电视、智能手环,智能插座也即将发售,气势上至少已占尽先机。从实力和优势来看,这也是目前来说,最有可能成功的一家。

京东:以超级 App+ 渠道、分销为核心,整合芯片(科通)、模块(Broadlink ),辅以众筹、孵化、云技术。如果能对数据保持较为开放的心态,能够坚持中立的立场自己不动手做硬件,京东的优势其实挺明显,也很有可能吸引到足够多的智能硬件单品,成为能与小米抗衡的另一家平台。

阿里:阿里在走的路,其实与京东倒是有几分相似。超级 App、渠道(淘宝、天猫)、分销(1688 网)、芯片模块(庆科)、众筹(淘宝众筹)、云技术(阿里云)、金融(支付宝)。不过,智能硬件的平台,对于以电商起家的阿里来说,意义远没有京东来的大,阿里更像是为了卡位,在智能硬件领域打酱油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不过,在阿里这一环,很可能还会存在变数,卖个关子,具体后面再讲。

腾讯:虽然战略投资了京东,但智能硬件平台这事还得分开来看。在智能硬件方面,腾讯还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超级 App(微信 +QQ)为载体。虽然也有自己的智能硬件团队和产品,但推动智能硬件平台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还在微信。今年 7 月,微信向第三方硬件厂商开放服务号,打通了智能硬件与微信之间的数据连接。不过随着手机厂商,在手机中深度整合智能硬件,对于腾讯的冲击来说,也不小。

百度:百度的核心在与数据与搜索,此前曾与不少硬件项目在数据方面进行合作,为硬件厂商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不过,目前来看,接入的厂商”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合作的推广也并不卖力。虽然百度自己也有做硬件,但对于百度来说,这离自己的核心业务差的实在是太远。

360:360 是动手能力强的典范,从直接动手做产品入手,不过到目前还没有出现颠覆性的产品。从目前的动向来看,泛平台之心似乎已死,反而是很可能成为细分的泛安全领域的平台。

海尔:之所以把海尔列出来,是因为以家电起家的海尔做硬件,确实太小儿科了。海尔在智能硬件方面也确实动作连连,不过到底要如何突破,应该还没有太清晰的思路,当然也有可能与传统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有关,估计是对合作一事心态保持最好的一家了。

综上,我觉得未来小米做成智能硬件平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另一种站队的可能

在国外,可以”站队“,苹果的智能硬件平台或者 Google 的智能硬件平台,终归可以二选一。而现阶段,在国内,完全没有可以站的队。当然,如果有幸,也可以卖身站到小米那一队,且不说创业者是否落花有意,小米流水无情的情况貌似会是常态。

所以,魅族发布Connect to Meizu,与硬件创业公司合作,在线上线下渠道市场资源以及系统级支持这三方面提供支持,搭建一个以魅族为主导的智能硬件平台,还是会让硬件创业者不禁眼前一亮。因为,魅族也是现在最有可能会对小米产生冲击的厂商。

(1)小米手机 VS 魅族手机

虽然小米去年的出货量达到了 3000 万台,但这其中大部分销售还是来自红米。事实上,小米 3 与魅族 MX3 的销量很可能不相上下,甚至很可能不及魅族 MX3。今天魅族举办了一场以“魅族和智能硬件行业”为主题的闭门沟通会,魅族副总裁李楠会上提到一个数据,今年 1-6 月份在联通渠道魅族 MX3 的销量比米 3 高了 50%,虽然这个数据还没办法验证,但我觉得水分不大。

另一个比较可怕的地方在于,魅族手机的用户粘性和忠诚度。虽然没有办法去验证我的主观判断,但周围很多魅族手机的用户,都是一路从 M8 升级到 MX 3,现在也许还会换MX4。这一点还可以李楠提到的 2 个点佐证下:魅族手机的新浪微博粉丝数是 350 万,粉丝的活跃度则是排在手机品牌的第 4 名,仅次于苹果、三星、小米;魅族手机的用户主要为 25-35 岁左右的高学历、收入还可以的男性,估计这个用户数据应该让不少智能硬件团队两眼放光了吧。

(2)MIUI VS Flyme

虽然做手机的多,但国内真正做手机生态的还真不多。在生态系统方面,能与小米抗衡的,现在只有魅族了(锤子才刚刚起步,我们就暂时忽略不计)。一直以来,魅族对 Flyme 的重视程度,至少不比小米对 MIUI 的重视弱,从两者的做生态的思路差异也能看的出来。小米要做的是把功能做多做全来让用户自己选择,Flyme要做的则是像iOS一样帮用户做出决策,只把用户最需要的东西呈现在用户眼前。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此前 Flyme 的系统并不针对其他手机开放;之后Flyme4发布后,只要用户愿意,随时都可以在自己的安卓手机上刷一个 Flyme4。(现在还只有三星S4可以刷Flyme,因为Flyme4还没有发布,目前S4能刷的系统是Flyme3.7,而Flyme要扩展到各大主流安卓手机可能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3)线上电商 VS 线下渠道

上周问了十几个智能硬件的创业者,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卖货,更确切的说如何把自己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产品给到消费者手中。尤其是市场还没有被教育起来,渠道的价值就更加凸显,这也是京东做平台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在渠道方面,小米本身就是电商,对于渠道的依赖并不明显,加上饥饿营销的策略,与渠道的议价能力很强。在渠道方面,魅族同样有机会与小米抗衡。先说线上吧,今天沟通会一开始,李楠先给出了几个数据。昨天MX4发布,4小时候官网付款用户突破2万,天猫预定超过20万元,京东一天内付款用户3-5万。

与线上渠道相比,铺设线下渠道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实要高很多。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人能像当年的魅族一样,重头开始,自建线下渠道。

从做 MP3 起,到现在,魅族线下的零售店数量已经达到 4300 家,在苏宁、国美这样的渠道都有线下布局。智能硬件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让消费者用起来就必须接地气。回头再看看当年智能手机时代,消费者是如何被线下的促销员手把手教会使用手机的,再来看看魅族的这些实体店,是一种多宝贵又多可怕的资源。今天,魅族已经在实体店开放了智能硬件的销售。

(4)小米应用商店 VS 魅族应用商店

现在智能硬件,往往需要配合手机 App 使用,应用商店的曝光也是一种核心资源。虽然在分发能力方面,小米完胜,但拥有分发渠道本身就可以看成一种优势。今天的沟通会上,李楠提了两个数据:16 亿次应用下载,日活跃用户过千万。即使远低于小米,但这个体量对于现在的智能硬件来说,已经足够了。

开放最高安卓系统权限

在发布会上,李楠就宣布目前已经和inWatchBroadLinkGhostbong以及Betwine展开了第一批的产品 & 平台合作。除了在购买 MX4 的同时购买这些硬件产品有优惠的价格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这些产品与魅族软硬件的无缝整合。也就是说通过魅族内置的 App,完全可以实现与智能硬件的联动。

毫无疑问,系统合作的深度是关键。今天的沟通会上,李楠和 4 家公司的 CEO 都提到,这次的合作是开放了最高的安卓系统权限,将几家硬件产品的 App 内置到了 Lifekit 中,用户在 Lifekit 中即可进入操控页面,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甚至在锁屏的状态下操控智能硬件。举几个小例子来形象说明下,用户可以用 inWatchPi 解锁手机,可以在锁屏的情况下操控 Broadlink 智能家居设备,可以双人控制 Ghost 无人机。同时,这次合作,魅族还打通了魅族的账号权限。

会后,Broadlink 的 CEO 刘宗儒告诉36氪,他们的产品同时接入了苹果、腾讯、京东、魅族的后台,从他们的体验来看,魅族毫无疑问是最开放的。

“我不相信”,其实我也在怀疑

从昨天的发布会,到今天的沟通会,有一句话,魅族提到了很多次,那就是”我不相信“。虽然北岛的这句话,文艺满满,情怀十足。但在现实面前,情怀有时候真的不值半毛钱。魅族要做平台,有优势,毋庸置疑,但真的能不能做成,还有待考量。有两个细节,倒是让我觉得很意外。

虽然 Connect to Meizu 合作是不排他的,但魅族并不打算让过多的设备接入,同品类只会选择两三家接入,也不会给自己设定接入产品数的 KPI 和时间表,不会周期性的展开新加盟伙伴筛选。当然,现在入选的厂家也很有可能被淘汰。这一点倒是有点像苹果,对合作伙伴务必严格筛选。

不过,另一点就与苹果不同了。Flyme 虽然会统一托管所有接入硬件采集的用户数据,但并不会打通硬件产品之间的数据。在魅族看来,接入 Lifekit,只是在厂商与平台之间建立了契约,不可能在 A 不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数据分享给 B。当然,魅族也应该不会排斥各个厂家之间自己建立数据间的协议。虽然说,现在同时带多个手环的只有我们这群科技媒体的记者,但未来随着更多品类智能硬件的普及,打通数据还是很有必要的。理顺硬件产品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或者由魅族来推动数据建设及服务,反而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小米联盟与魅族不结盟运动

作为一个国际政治专业的学渣,关于国内智能硬件平台的格局时,我总觉得小米现在做的,有点像欧盟,通过收购、整合、自建的形式,构建一个封闭、完整的生态圈。而魅族,更像是周总理当年推行的不结盟运动,既独立自主,又深度合作,还逼着你不能与军事大国合作。两种合作方式,都各有利弊。不过,总体来看,他们现在走的路,都还是当下最适合自己的。

在文章的最前面,其实还提了一个阿里的变数问题。我觉得放在这里说可能更合适一些。不久前魅族拿 20 亿元投资时,一直有传言阿里入股。而这很可能成为智能硬件平台格局的一个变数。不过,考虑到 Broadlink+ 京东 VS 庆科 + 阿里的现有格局,至少目前这个变数还是不存在的。

其实,未来还未来

虽然智能硬件的概念已经很火,但智能硬件的时代其实还没到来。如果与手机做对比的话,现在的智能硬件很可能还只是当年的大哥大,真正智能时代还在后面。苹果的 iWatch 如果真的能够发布,很可能会给现在的智能硬件带来不小冲击,也可能加速真正的硬件时代到来。

先下手为强,先卡位为王。未来的智能硬件平台,也许拼的不仅仅是设备,不仅仅是渠道,可能也不只是所谓的连接和资本。还会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机会和创新点,比如,做人工智能的相关企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提供全套的AI交互(类似于现在的UI)套件,也可能会在分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 立即下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