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百货,Say goodbye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百盛东四环店歇业了。

8月4日,当记者来到北京东四环大郊亭的百盛店时,天上正下着雨,风肆无忌惮地刮着,只有匆匆走过的几个路人。透过那层已有灰尘的玻璃窗,百盛商场内部一片狼藉。玻璃门上,是一个自7月1日起整体改造的公告。对于百盛东四环店的歇业,百盛创始人钟廷森首度通过媒体透露了关闭百盛东四环店的台前幕后。据钟廷森表示,新业主为了实现对物业的全盘操作,采取了一些措施让百盛离开。

但这种解释未能阻止人们对百盛关店的议论。

因为这并非个案,公开数据显示,东四环百盛店已经是今年百盛在全国关门歇业的第3家门店,加上前两年关店的数量,百盛一共有7家门店关门。注:钛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至今,百盛已经关闭至少7家门店:2012年7月,百盛关闭了上海(楼盘)虹桥店和贵阳金凤凰店;2013年6月份贵阳鲜花店关门;2013年8月石家赢商网庄店关闭;2014年5月济南店、常州(楼盘)新北店关闭;2014年7月,百盛北京东四环店关闭。】

这在外界看来很是惊讶的事,在业内看来,却是很正常的事。“很正常很简单啊!不挣钱就关,就这么一个道理,没有第二个道理。”北京迈尔商业时代顾问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李克让对记者说。

在李克让看来,在以前的历史阶段,百盛赚到了不少钱,时过境迁,现在利润低了,就面临选择:要么转型,要么撤退。

 

早现滑坡之势

百盛,马来西亚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1994年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是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连锁企业之一。自2007年开始,百盛业绩显露出了滑坡趋势。根据百盛2013年年报,记者发现,除销售额略有上升外,百盛其他主要业绩均有下滑,净利润更是暴跌58.4%至3.54亿元,这是公司上市9年来最差成绩单。

巧合的是,北京东四环的百盛店几乎与百盛的滑坡同步。2006年8月10日,北京百盛与位于东四环中路的美罗城正式签约,这是百盛进京12年的第一次扩张。据有关媒体当年的描述,“北京百盛覆盖京城东面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显然,北京百盛对这家新店寄予厚望。

厚望的寄予并非没有理由。东四环有京东“泛CBD”之称,大郊亭地区更是汇集了珠江帝景、风度柏林、金地国际花园、金港国际、后现代城、沿海赛洛城、苹果社区等众多社区,不仅消费人数众多,而且消费潜力极大。正是由于这点,红星美凯龙、美罗城、乐华梅兰、沃尔玛超市和国美电器等众商家都将东四环这片商业空白地区看成是自己抢占商业有利地势的又一重要阵地。

然而,潜力巨大和良好收益不能划等号。一个成熟商圈形成,需要的是消费习惯的培养和时间的聚集——至少3年左右。事实上,在百盛等商家2007年开业的同时,CBD区域接连出现了不少百货购物广场:新光三越、新世界彩旋百货、银泰中心、国贸3期等纷纷开业,目标均指向奢侈品牌。

一个CBD,能养活几家大商场?虽然钟廷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家门店的年利润过千万元”,但身处东四环泛CBD地区,同样定位高端的百盛似乎在竞争之中不占优势。临着东四环,但是公交车都是快速路,与小区距离看着近,但如果从珠江帝景想要去这家店,开车需要绕十来分钟。

“这个地儿不好,往北有新光天地和万达,那边多热闹啊,这儿就孤零零一个店。而且,一进去也没有吃饭的地儿,也没有休闲的地方,就是买东西。”李克让对《商业价值》表示:“那个店关是有道理的,其实当初选址时就有点牵强。东四环店很孤单,离奥特赖斯又很近,同时距离快速路太近了。那个地方适合开奥特莱斯和购物中心,不适合开百货店。”

 

跟电商无关,跟“过时”有关

“百货受到冲击,一些人还把原因归于电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时过境迁。” 李克让分析认为,百盛进中国的时候市场第一,那时的外资百货大都是南洋的,这些百货企业借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崇洋媚外,虚荣包装自己的机会,繁华了近20年。慢慢地,情况发生了变化。3年后的2010年开始,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出现——电商开始侵占传统电商的地盘,旅游热的兴起,许多中国富裕的人很容易去出国购物,价格比国内便宜近1倍。

选择机会的增多,分散了百盛的盈利空间。2013年6月1日,年至70的百盛创始人钟廷森再掌帅印,正式出任百盛执行董事兼主席。钟廷森的再度出山,拉开了百盛中国战略调整的大幕。那些体量不盈利的、3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百货店成为被关掉的重点对象。“每一个新领导上任,都有自己的思考。

“百盛的调整,和重新出山的创始人钟廷森的战略调整有关。”李克让如此表示。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百盛部署,未来会对全国范围内更多的门店进行调整,包括关闭部分旧门店、新开一些新门店,同时对零售百货的业态进行重新组合,脱胎换骨。

门店选址不当、门店面积偏小以及物业结构不合理等种种问题,在遭遇电商网购威胁、国外旅游热之后,终于引发了质变,在中国经历近20年鼎盛期之后,百盛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因素,现在,还有一个肯定会影响百货的事件是:除了三亚免税店,中国还有一个免税店在建。一旦这些免税店遍地开花,冲击的首先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免税店,第二冲击的是中国购物中心百货类的商品。

面对自己不再熟悉和掌控的环境,转型也好,关店也好,都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选择。其实,关店那些不盈利或者利润薄的、扩张新的有潜力市场,这种一边关店一边扩张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百盛,也发生在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的身上。这些企业其实都做出一样的选择:在且退且进的转型中,寻找下一个发展的途径。

 

百货怎么转型?

目前,业界公认的百货业转型有三个方向,一是可以加大自营比例,同时开发自有品牌;二是可以成为行业房东,在业务难盈利的情况下,至少有租金来源,这要求百货向购物中心转移;三是拓展电商渠道,实现线上下融合。百盛的调整正是从这三方面入手。

以前,百盛与品牌商的扣点在30%上下浮动。除抽成费用外,品牌商每月还需缴纳电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广告宣传费等。如果遇到商场活动需要品牌商配合,品牌商还将有额外费用产生。现在,这种联营模式发展到今天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百货业的经营模式,百货店应该将品牌进行自营。近段时间,百盛的高管团队一直在全球各地考察、收购或代理符合企业预期的知名品牌。据百盛方面称,目前已经花费了超过亿元,希望尽快实现收购或者代理100个知名品牌的目标。

其实,百盛一直有网购渠道的规划,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浪潮,百盛近几年,也曾在各方面着手自救。比如:2013年12月上海百盛百货携三星数字标牌,希望通过MagicInfo Lite解决方案发布促销内容和品牌广告,增强了商场内的时尚气息的同时,让消费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比如:作为百盛标杆的北京复兴门店引3000平方米餐饮自救,在2013年进入了调整模式。

然而,与内部调整相比,百盛更注重的是对外扩张。据记者了解,百盛正在把百货店向购物中心转型,未来,百盛将会更多与龙湖、华润、中粮等信誉更高的地产巨头合作。钟廷森公开表示,百盛百货不能仅仅在一线城市发展,还应开设到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这些新建的卖场都将开始主打餐饮、购物、休闲等一站式消费场所,以重塑全新的形态格局、逐步从传统百货到新型百货中蜕变。

在开出新店的同时,百盛近几年也开始加大在华收购物业的力度。包括北京复兴门部分区域、太阳宫百盛,以及安徽、无锡等地,百盛都有了自己的物业。而这,或将成为百盛在华扭转局面的基础。

在前途未扑的迷茫中,以百盛为代表的百货业逐渐进入“脱胎换骨”的时期,按照新的调整思路,未来如何尚不可预知,但百货作为一个城市商业文明的最关键的窗口,也许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而只要迈出调整的第一步,一切皆有可能。(文/《商业价值》记者潇棋,网络首发钛媒体 )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