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前总编被炒:是不是败给了性别?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IT
  • Post comments:0评论

钛媒体注:纽约时报》总编辑更替引起了一点小风波,上一任著名的总编辑Jill Abramson被解雇,而她正是以“强悍管理”的风格被业内熟知。而被纽约时报集团寄予厚望的数字媒体业务部,本可能迎来一位相对年轻的女性领导者,但最终因新任总编辑对上级的“投诉”而未果。媒体在数字化上的转型,除了我们关注的新媒体战略、产品,背后又有哪些人与人的纠葛?

 

《纽约时报》新任总编辑Dean Baquet上周在上任后首次接受专访。在他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办公室里,Baquet与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主持人David Folkenflik进行了深度访谈,话题自然绕不开他的前上司,刚被解雇的前任总编辑Jill Abramson。

Baquet坚称,Abramson的解雇与性别无关。他承认,这位前总编辑和他以及出版人Arthur Sulzberger有明显的不同意见,他本人确实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他说:

“当你和出版人以及包括团队中二号人物都有争执的时候,领导一个组织就很困难。”

 

对Abramson饱受争议的强悍管理风格,Baquet先是说不应该推测位高的领导者都会对下属“粗暴”。但当Folkenflik追问“那为何你好几次用拳头把华盛顿办公室的墙打出几个‘瘪档’”的时候,Baquet承认他也是有“脾气的”,但是,特别强调每次击墙都是对“上头的人”不满意(Abramson在过去两年间正是他“上头的人”之一)。

Abramson被解雇前,曾想把《卫报》(英国历史悠久的综合内容日报)美国版主编Janine Gibson(上图)挖来分管数字媒体,而给出的职务正是与Baquet当时同一级别的“执行主编”。Baquet承认,他曾坦率的向Sulzberger投诉这件事情。

在《纽约时报》总编辑更替的报道中,Abramson的管理风格看似是焦点之一。过于严厉,粗暴,简单,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但这是真实的原因么?

 

Baquet和Gibson

Baquet向他老板的老板投诉,对老板安排一位与他同级别的高管不满,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分权”的不满意呢?

Baquet 今年58岁,是位在时报工作多年,曾获普利策奖的资深报人。父亲是新奥尔良有名的餐馆老板。投身新闻业前在哥伦比亚大学专修英文专业。

而英国人Gibson比Baquet要年轻16岁,出身在德国,小时候跟随在福特汽车工作的父亲在很多地方生活过。加入《卫报》前在《独立报》曾短暂任职。早在2008年3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卫报》网站的主编,顶头上司包括卫报著名的总编辑Alan Rusbridger (好几年前,Rusbridger在上海的时候,在一位印度著名报人的介绍下,曾有机会见一面,后来因为时间太紧促没见成,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很想见的前辈之一,希望今后有机会弥补)。

Gibson在2011年初临危受命,成为《卫报》美国版主编,常驻纽约。来自美国的流量在近两年逐步成为卫报网站重要的部分。而在棱镜门的报道中,《卫报》的出色表现也为这份英国报纸赢得了普利策奖,这在普利策的历史上非常少见。

Gibson的丈夫Steve Busfield也在卫报工作,目前是驻纽约的记者。Abramson被解雇后,Gibson自然不可能跳槽去时报——她将在今年夏天回到伦敦,担任卫报网站主编。

 

性别之困

这场著名报纸的人事变动,关键人物有四位:出版人,女总编,新任总编,卫报美国版女主编。

假设,只是说假设,性别互换,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信息的解读?男总编脾气火爆,这和听到说一位女性领导人强势,是否有差别(作为女性,我承认,对我来说有差别)。如果是男总编领导的一位女性执行主编向出版人投诉(这也可以理解为“打小报告”,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直率地反应问题),是不是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负面的一些评价(作为女性,我再次承认,这点对我来说略微有差)。

仅仅从信息本身出发,找个年轻点的,有数字媒体经历的执行主编完善转型时期的报社架构,并没什么错。当然,这也仅仅可能只是根导火线而已。

在《纽约时报》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编辑被炒鱿鱼的各种评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发表在卫报,署名Emily Bell的评论文章。Bell也是位有来头的人物,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之前在卫报工作多年,曾是Gibson在伦敦担任卫报执行主编时的上司。评论的标题就开宗明义:我们女性不得不要比“出色”做得更好 (we still must be more than good),这句话隐含的意思不言而喻,这个世界依旧对女性领导者更为严苛。(本文首发钛媒体)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发表回复